【專訪】徐英偉欖球傳承父子情 政府資源加碼拓運動員出路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8/18 00:00

最後更新: 2021/08/18 00:31

分享:

分享: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接受TOPick訪問,分享政府體育發展策略。(梁偉榮攝)

支持兒子追夢、拒做怪獸家長,正是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的心聲。他育有兩兒,公餘即化身「欖球父子兵」落場打波,鼓勵小孩秉持毅力,做事力求「好頭好尾」。

持家之道也反映徐英偉的管治作風,他接受TOPick訪問稱,主張推動香港體育產業化、專業化,也要讓本地運動員獲得足夠支援,讓他們有出路。「如果兩個仔想做運動員,我全力支持。」

點擊圖片放大
+2

徐英偉:支持兒子追夢

疫情前,徐英偉逢周日都會教打欖球,他跟運動有種情意結,就連兩名11歲和8歲的兒子,也學打欖球。「我只係要佢地少啲打機,我唔會做怪獸家長,小孩喜歡就好。」

他強調自己對兒子無限量支持,似足廿四孝爸爸;除了支持兒子追夢,也要視乎兒子能力,以及做好期望管理,例如為他們找出更多出路,讓他們將來有選擇,做好生涯規劃。

體院經常性開支按年增加

徐英偉稱政府近年更大力投放資源,支持本地體育發展;其中過去5年的新資源涉及600億元,撥予體育學院的經常性開支亦正在增加,「食宿、訓練、教練、心理醫生、體適能等各方面都有支援,希望製造更多運動專業。」

他稱希望讓家長看得見,體育其實有多元出路,也很專業。專上學科包括體育科學、運動醫學,發展潛力很大;香港又有一流醫療設施,配套齊備。

徐英偉也着重運動員培訓,推動體育普及,「不一定拎到獎牌之後才開始培訓。就像劍擊有潛力,獎牌未到手就已經投放資源。」而近年還覓得世界級教練助陣,如男子花劍法籍教練Gregory Koenig,將世界運動員的訓練方法、心理因素等經驗帶給港隊。

欖球爸爸:盼本地薑以老帶新

就似「欖球父子兵」,徐英偉期望本地運動員退役後,能重返訓練系統,將經驗承傳。「香港體育歷史以往較多外援(港隊運動員),而家變成全部本土;最希望將來教練團都是本土出產。」他揚言不怕運動員於外地過塘,日後返港「大得仲快」,形容政府現在投放種子,講求長遠規劃。

他又認為體育運動可結合盛事,演變成娛樂事業,當中可製造大批就業機會,例如體育宣傳、市場推廣、教練、球證等職業,「香港青年鍾意體育,希望在工作發展上爭取機會,令我(作為局長)想起如何在運動界別做得更多?」他強調本港發展多元,推動體育要創造跨產業空間。

盼愛兒秉持毅力 「好頭好尾」

政府全力撐港隊,徐英偉也自然力撐兩名愛兒。「今時今日嘅父母應該多支持子女,追自己嘅夢想。」他2名兒子由6歲以下組別(U6)開始打欖球,期望兒子全程投入,秉持毅力,力求「好頭好尾」,完成U12課程。

「U9組別開始要打比賽,對小孩來說係一個難關,挑戰好大。由接觸欖球,轉化到應付球賽,有些小孩或者很享受,也或者覺得好辛苦。」他稱小孩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克服困難,有助正面成長。

如果兒子對他說,想當運動員,他會支持嗎?徐英偉稱,若兒子想追夢,而香港又具足夠能力、規劃、配套、優勢,政府支援也較多的話,他會全力支持。

楊德強(左)今次東京奧運經驗,足以證明本地體育支援系統,可訓練出取得獎牌的世界級健兒。(梁偉榮攝)

楊德強:新一代健兒出路更廣闊

體育專員楊德強也稱,今次東京奧運經驗,足以證明本地體育支援系統,可訓練出取得獎牌的世界級健兒,出路也較老一輩廣闊。

對於社會聲音稱現行運動員津貼制度,若健兒失落獎牌,資助金額或少得難以維生;楊回應稱津貼額跟成績掛鉤是行之有效,但今屆奧運殘奧後會再檢討,尋求改善空間。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葉紹堅、吳卓峰、林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