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傷調查】衞生署料2018年約32.1萬人曾意外受傷 最常見為跌倒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8/18 18:48

分享:

分享:

衞生署料2018年約32.1萬人曾意外受傷,最常見為跌倒(資料圖片)

衞生署今日(18日)發表《二零一八年非故意損傷統計調查報告書》,是本港繼2008年進行的調查後第二份就非故意損傷(即意外)事故進行全面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們的人口中有4.4%在調查前12個月內曾經歷損傷事件,以722萬人口(以 2019 年首季計算)估算, 當中有32.1萬人在調查前12個月內曾經歷32.6萬宗損傷事件。

衞生署訪問員於2018年9月17日至2019年7月14日期間,上門到訪選中屋宇單位進行面談訪問,在選定的7,440個住戶中,5,394個住戶完成訪問,住戶層面的回應率為72.5%。而這5,394個住戶內,共有14,204 名人士接受了訪問。

報告指,在調查前12個月內發生的所有損傷事件當中,最常見的主要成因是跌倒(39.4%),其次是扭傷(26.2%)、撞傷(13.3%)、運動損傷(7.4%)及利器致傷(3.6%)。跌倒和運動損傷分別佔14歲及以下的兒童損傷事件的37.2%和23.9%。 15至64歲人士方面,扭傷和跌倒分別佔損傷事件的33.3%和 26.5%。65歲及以上長者有74.5%的損傷事件為跌倒。

差不多所有(96.6%)損傷事件都在香港發生。多於四分之一(27.4%)的損傷事件是在家中發生,其次是交通場所,包括公共高速公路、街道或道路(23.1%)和商業場所(10.2%)。

發生損傷事件時的相關活動中,以無酬工作排行首位(29.0%);有酬工作則排第二位(21.6%), 其後依次為在餘暇時間進行的運動(14.2%)、 餘暇時間活動或玩耍(11.8%)及難以歸類的出行(11.5%)。

關於損傷事件的發生途徑,在調查前12個月及發生的所有損傷事件中,鈍器撞擊是最常見導致損傷事件發生的主要直接途徑(57.4%),當中與物體或動物撞擊(47.8%)佔最大部分。隨著鈍器撞擊,過度勞累 (34.5%)及尖銳物體致傷(4.3%)分別在最常見導致損傷事件發生的主要直接途徑中佔第二和第三位。就運動損傷而言,過度勞累(51.8%)是最普遍被提及的主要直接途徑。

署方就報告作出以下數點建議:

  • 即使在家中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因為家中是最常見損傷事件的地方
  • 檢視並改善周圍環境潛在的風險以預防損傷。跌倒是最常見的損傷成因,可以透過改善 環境(例如保持光線充足、移走容易令人絆倒的物件、使用防滑地墊等)去預防
  • 運動期間避免過度勞累,過度勞累是最常見導致運動損傷的主要成因
  • 奉行健康生活方式並避免飲酒,飲喝酒會增加損傷風險
  • 恆常做體能活動,強化肌肉和提升協調能力以預防受傷,對長者預防跌倒尤其有用
  • 向家庭醫生或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建議治理慢性疾病或長期功能障礙
  • 探訪獨居人士和向他們提供社交支援,例如與獨居親友保持日常聯繫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鄧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