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濕疹的致敏源及最新治療方法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1/08/20 17:2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Stock

濕疹是常見的兒科疾病,屬於慢性皮膚發炎,根據統計,每百個幼童有五個患上濕疹。眾所周知,皮膚能保護身體免受病菌、病毒、刺激物和致敏源傷害,而有病的皮膚保護力便會大打折扣。科學家還未能確定濕疹的成因,一般相信基因變異乃成因之一,令皮膚保護力減弱之餘,亦令身體免疫系統對身邊的刺激物和致敏源反應過度,引致慢性發炎。換言之,刺激物和致敏源絕非濕疹的主因,而只是一些誘發因素。其他誘發濕疹的因素包括溫度、出汗、空氣污染、二手煙、病菌和病毒感染等。

提到致敏源,一般可分為食物和環境的致敏源。常見環境致敏源包括塵蟎、花粉和動物皮屑等,而常見食物致敏源有牛奶、蛋、海產、花生和小麥等。研究顯示只有三份一中度或嚴重濕疹個案是由食物致敏源誘發,即是說並非所有濕疹個案都需要戒口。總括而言,食物敏感絕非濕疹主因,家長亦毋須為改善小朋友濕疹而讓他們戒食所有常見的食物致敏源,以免造成營養不良。最新研究亦顯示,對於患上濕疹的嬰兒,延遲引進常會致敏的固體食物無助於減輕他們的濕疹程度及患上其他敏感病的機會。假如家長真的懷疑某種食物能夠誘發濕疹,或引致其他敏感症狀,應盡早諮詢兒科醫生,而非貿然戒口啊!

關於治療方法,由於濕疹屬慢性病,所以家長和小朋友都需要耐性,治療成效可能需數星期甚至數月才會顯著。較嚴重的濕疹要使用類固醇藥膏才可有效控制皮膚炎症。筆者相信很多家長對類固醇都會聞之色變,其實類固醇在現今醫學實證當中,在控制濕疹上是屬於非常有效的藥物,只要適量和用得其所,出現副作用如影響發育的機會乃極低。有些家長觀察到類固醇藥膏或會令皮膚膚色變深或變淺,其實這情況更多是本身濕疹皮膚炎症所引致的。除了類固醇外,其他可控制濕疹皮膚發炎的藥膏還包括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alcineurin inhibitor),和上年才引入本港的磷酸雙酯梅4型抑制劑(PDE4 inhibitor),還可同時使用乾敷或濕敷療法(Dry/ wet wrap therapy)。較嚴重的濕疹有時甚至要服用免疫系統抑制劑或生物製劑,有關詳情可諮詢你們的兒科醫生。

撰文 : 馮卓文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