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漁護署監察報告發現中華白海豚僅37條 情況令人擔憂
發布時間: 2021/09/01 19:40
漁護署最新的海豚監察報告(2020-21年度)出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總結報告指出,海豚數字仍處於低水平,最新統計得出的海豚數字僅37條,形容情況令人擔憂,學會又指,報告顯示江豚目擊率跌至新低,要在南大嶼目擊江豚變得更難,以往的江豚熱點石鼓洲因興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焚化爐),已連續3年只有零星江豚出沒。研究人員估計,約四成半幼豚未能生存超過2年,情況令人憂慮。
漁護署表示,此項研究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進行,研究員共進行了175次樣條線船上調查,在全港10個調查區航行了6,018公里,觀察到共174群、總數520隻中華白海豚,以及85群、總數226隻江豚;數字較去年度的共158群、總數524隻中華白海豚,以及124群、總數317隻江豚為少。
研究人員又發現,在過去20年共186條個別初生幼豚紀錄中,估計至少有85條未能生存超過2年,當中包括49條在剛出生後的短時間內死亡,另外有31條幼豚與母豚只曾出現過一次,隨後再遇上母豚、幼豚已不知所終。成功存活的幼豚數字於2014年開始持續下降,在過去5年間亦只有零星的幼豚存活紀錄。
漁護署指,偏低的幼豚存活率,再加上過去10年海豚數字不斷下降,均為本地海豚的存活前景帶來警號,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表示,海豚數字於2018-19年度跌至歷史最低的32條,雖然上年數字稍回升至52條,但最新的統計得出的海豚數字為37條,情況仍然令人擔憂。大嶼山北面是工程的重災區,海豚在該水域的使用率維持非常低的水平,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所處的大嶼山東北水域仍然未見海豚使用,而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所處的大嶼山西北水域,海豚數字跌至最低的3條,反映大嶼山北面的環境未有改善,並可能有惡化跡象。
研究團隊於去年只有3次初生海豚(Unspotted Calf)的目擊記錄,與上年相同。雖然數字未低至2016和第2017的歷史低位(兩年均為全年一條),但若初生海豚數字未有增長的話,海豚數字長遠上升的機會仍未見樂觀。今年的報告比較了初生海豚存活率和死亡率,發現兩者的數字相若,即保守估計每兩條海豚出生就會有一條於母豚哺育期間死亡,顯示香港水域環境存在著污染和其他生存壓力,大大收窄了初生海豚的生存空間。
因疫情關係,來往澳門和其他中國城市的高速船數量驟減,而2019年的海豚數字呈現了高速船大減的效應。今年大嶼南的海豚數字雖然未有繼續上升,但海豚在該水域的使用方式某程度上反映了高速船減少的正面影響。首先海豚使用南大嶼航道範圍的時間和次數上升,亦顯示海豚有明顯橫越航道,使用南大嶼離岸水域。而根據水底聲學調查,結果顯示海豚增加使用分流水域作覓食用途,亦有更多大群的海豚在該水域出沒。
研究人員在監察期間,辨認出112隻個別海豚,其中約三分二均出現在大嶼山西面水域。2020年內共有6隻新的個別海豚被加入相片辨認名錄,但亦有2隻曾經常出現於香港水域的個別海豚相繼死亡。過去曾經常出沒於香港水域的海豚個體當中,有18隻在去年間失蹤,數字為近年來最高。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責任編輯:洪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