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海外醫生】2醫生組織憂削港醫科生實習機會 促港府公布認可海外專科資格門檻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9/01 19:48

最後更新: 2021/09/01 19:50

分享:

分享:

醫學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憂削港醫科生實習機會,促公布認可海外專科資格門檻(資料圖片)

本港醫生不足問題備受關注,立法會正審議醫生註冊修訂條例,以引入更多海外醫生。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昨突指已獲行政會議通過,就修例草案再提出三大擬議修訂,包括申請特別註冊以在港執業的醫生可放寬至非港人等,詳見:下一頁。香港醫學會及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HKPDA)今表示,對港府修訂建議未有向他們作出諮詢感相當失望,又促請港府解說聘用非本地培訓醫生或認可海外專科資格的機制及門檻,及重申「特別註冊委員會」需要有前線醫生的參與等。

在供非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考取執業資格試後,可在港接受至少6年的專科培訓上,醫學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提到,本港醫科生的實習及培訓資源並不充裕,擔心此舉將進一步減少本地醫科生的實習及培訓機會,又指公立醫院工作量大,會令負責培訓及督導的醫生壓力倍加,他們促請政府盡快闡釋具體措施,以確保本地醫科生的實習、培訓,甚至就業前景不受是次修例影響。

事實上,非本地醫科學院有責任提供實習資源,本港並不應以有限的醫療培訓資源補貼其他地區。

此外,在日後醫生質素上,最新修訂的特別註冊途徑,容許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不須如早前建議畢業於指定認可名單上的醫學院,只須要曾在醫療機構任職便可;醫學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認為,港府須馬上聯同公營醫療機構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向公眾、醫學界解說聘用非本地培訓醫生或認可海外專科資格的機制及門檻,保證受聘醫生達既定標準。

港府建議成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訂定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其組成包括衞生署署長、醫管局行政總裁、醫委會主席、醫專主席、港大和中大醫學院院長、不多於3名由行政長官委任的醫委會委員,以及不多於1名由行政長官委任的其他人士,並由其中1名由特首委任的人擔任委員會主席。

醫學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認為,該委員會的組成缺乏前線公營醫生的參與,而決定認可醫學院名單的條件、過程、機制亦不受業界監察,專業性及透明度成疑。他們重申,該委員會需要有前線醫生的參與,才能反映公營醫生聲音。

回應續指,本港公營醫療服務問題非單靠增加醫生數目即可解決,而現時建議並未觸及改善公院軟硬件配套的問題,如增加床位、手術室及護士等輔助人手,同時需改善公私營醫療協作機制,分流公院病人到私營機構;並形容港府只靠引入海外醫是藥石亂投,未能真正讓病人受惠。

他們又指,是次修例對改善公院服務的成效未明,建議港府必須制定檢討機制,例如成立專責小組,於修例後每兩年檢視透過新註冊途徑來港執業的醫生數字、受訓背景;及對公院服務輪候期、服務指標等影響的資料,並需訂定熔斷機制,以防日後出現醫療人手失衡甚至過盛的問題。

更新最多影片: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鄧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