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出身公屋「不怕輸」成中大醫學院長 陳家亮寄語新世代醫生:我們不是醫病是醫人
發布時間: 2021/09/13 16:56
最後更新: 2021/12/14 16:34
基層出身就等於輸在起跑線?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雖然出生於牛頭角屋邨,但這個身份反而使他「不怕輸」,自小發奮向上。最終成功入讀中文大學醫學院,如今更是腸胃科權威及中大醫學院院長,積極培育更多仁醫。他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時,就寄語新一代醫生,「我們不是醫病,是醫人。」
2018年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在旁人眼中可能是人生贏家,但他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時,就提到自己其實是在牛頭角屋邨長大,父親是的士司機,讀的是屋邨附近的小學。若以今天的說法,他是輸在起跑線。
不過,正正因為沒有甚麼可以輸,一切就變得「無敵」。
我告訴自己,我兩袋空空,不怕輸。無論現實如何打低我,我都能站起來。
最新影片推介:【湊得輕鬆啲】男拔舊生一年三破香港紀錄 經歷兩次傷患無阻游泳決心
多年之後,當他事業有成,他仍然認為,「『成功』就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人總有跌下來的一日,因此永遠不要怕輸。陳家亮從聖芳濟書院升上大學,選擇入讀當時連首屆學生都未畢業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在馬料水山頭苦讀的日子,同學都叫他做「崇基燈塔」,因為他經常挑燈夜讀。「開夜車」的日子沒有白過,他以一級榮譽畢業。
醫科畢業後,陳家亮沒有選擇被指最易賺錢的外科繼續深造,反而鍾情腸胃專科,跟隨當時的年輕醫生沈祖堯(腸胃科權威、2010–2017 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成為沈的第一個門生。
寄語新一代醫生
陳家亮說,病人生命「冇take two」,做醫生本身就有一定壓力,而現今做醫生所面對的壓力,比以前大得多。「從前的醫生,說每句話都像金科玉律;但現今大眾一般較有知識,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也遠比以前為高,當達不到病人要求,就容易造成衝突。」更甚的是,人工智能(AI)近年有長足發展,多項研究更認為AI 有可能挑戰「真人醫生」的地位。
不過,院長寄語新一代醫生,無論現實有多困難,一顆赤子之心,永遠無可取代。
我們不是醫病,是醫人。AI雖好,但醫生有無可取代之處;令病人有信心、彼此有溝通與關懷,這是科技絕對做不到的。
正因如此,陳家亮在行政工作之外堅持教學,並希望以身教啟導後輩。他要求學生從早到晚跟著他診症、開會、做科研,看他如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又常跟學生訴說自己的成長故事。
醫生不是萬世師表、不是孔子、不是聖人,我們要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讓學生有真正感受。
從醫生到院長,陳家亮深明單靠一個人行醫,能診治的病人數目有限,「如果教書可以影響十個學生,十個學生每人再影響十個人,這些改變就是幾何級數。」
不過,要真正改變整體社會健康,科研是必走之路,因此他近年再跳出框框,研究腸道微生態與人類健康的關係。「以前大家覺得腸道細菌很骯髒,要排毒,但很多健康問題,其後都證明與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
腸道生態 改變世界
陳家亮形容研究腸道細菌樂趣無窮:「簡單來說,人體有兩套基因,一套是父母給我們的,不能改變,即所謂好醜命生成,這佔人體的1%;腸道的微生態,總和基因則佔了人體99%。」他指,只要改變腸道細菌生態, 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風險, 甚至能夠改變世界。
他侃侃而談這些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生態,自言可以說上三日三夜。無論行醫、教學或科研,陳家亮對於醫學的熱愛,形容「只要我一息尚存,腦袋還會轉,行醫是一份令我有莫大動力的終身職業,一生一世。」
行醫30 多年,見盡生老病死,他深深體會到,即使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當生命走到盡頭,始終無力挽回生命。
醫生不是要無意義地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是幫助病人活得更有意義。套用《洛奇》這套戲,「人生不在乎贏了多少場拳賽,是多少次差不多數到十,快要打鐘了,你依然可以站起來。過程才是最重要。
文章獲《駿步人生》授權轉載。
最新影片推介:【TOPick柴犬追星】梁朝偉曾想推辭拍西片 坦言人生觀改變:不想見的人便少見
責任編輯:羅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