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未過60歲出席同學聚會後猝死 生老病死避無可避不如活在當下

親子

發布時間: 2021/09/16 10:19

分享:

分享:

生老病死,無論我們多不願接受,都會必然在每人的生命中出現。

生老病死,無論我們多不願接受,都會必然在每人的生命中出現。既然避無可避,不如早點準備,包括實質上和心理上的。我經常想像「死亡」,自己的和身邊人的。時空忽地由現在跳到生命終結,再從那一點回看當下,就會發現很多執着、恩怨或火遮眼,簡直細過灰塵。

一個人躺在病床或彌留之際,還會記得某年某月某日,誰和誰對不起自己?由自己的終結想像出發,進行reverse thinking(逆向思維),就會看到哪一些情景,是毫無必要地白傷細胞、白傷感情或白傷元氣。再想像一下身邊人的死亡,無論是篤信甚麼宗教,相信輪迴也好,相信天國也好,雖然或許此生死後仍以不同的方式延續,但我和對方以這樣的肉身、身份、關係,就會隨着任何一方的離世而結束今生的情份了,想到此處,那些激到紮紮跳又或非拗贏不可之事,在死別的框架下,是顯得那麼白費美好時光。

多想像死亡,就不會浪費僅餘時光而強說愁。已非青春,只知老病死是必然,卻有未知何日到臨。認識有人,六十未過,晚上參加完舊同學聚會,回家梳洗完畢,坐在按摩椅上就此離世。所以,更要抓緊當下,盡情快樂;當下快樂過,才是自己的。

雖然死亡是一條死綫,誰也逃不過,但我會選擇正面地看待自己的死亡。去年,登記了器官捐贈和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把自己的死亡安排妥當,一身輕鬆,再想起此身軀走到人生最後,也能為他人作點貢獻,總算不枉此軀。

友人得悉後問:「無言老師遺體的骨灰,會撒放於紀念花園,難道不打算死後合龕嗎?」我笑道:「趁兩個人還健在時,盡己所能力恩愛對方,是否比死後還執着要死都迫在一起更有意思?」

最新影片推介:

撰文 : 利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