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樊錦詩述說前輩故事冀薪火相傳:承傳前輩留下的「莫高精神」

社會 07:00 2021/10/06

分享:

分享:

扎根敦煌近60年、「敦煌女兒」樊錦詩。(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莫高窟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藝術寶庫,由建築、壁畫、彩塑及相關文物組成的博大精深殿堂,成中國逾千年中西文化交流印記。扎根敦煌近60年、人稱「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借述說守護莫高窟前輩的故事,冀未來守護敦煌文化之心能夠得以薪火相傳,承傳前輩留下的「莫高精神」。

即看過去一眾學者及文物工作者保護莫高窟的工作:

點擊圖片放大
+5
+4

自古以來,敦煌古時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繁華昌盛,更為中西方文化交匯中心,中國廣闊版圖的西部明珠。東西往來的商旅行賈和地方世家在這個地方修建佛窟,其中一個就是莫高窟。隨著歲月的推展,敦煌慢慢沉寂,而莫高窟內的彩塑、文獻及壁畫除了受到風沙的侵蝕外,亦被多國探險者掠奪出國,最終逐漸變得殘缺不全,當中承載的文化慢慢消失。

為守護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在1944年成立,一眾學者及文物工作者來到莫高窟,守護著這個文化載體。樊錦詩昨日(5日)在團結香港基金與敦煌研究院共同舉辦「中華大講堂」視像論壇上擔任主講,並以「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讚揚前輩們篳路藍縷,初創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並為敦煌事業的長久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她列舉常書鴻、段文傑、史葦湘、孫儒僩、竇占彪等學者、畫家及專門負責保護石窟的專業人員,指他們為守護莫高窟的精神深深感動所有人,同時感動了本不理解他們為何能夠長期堅持在莫高窟艱苦地方工作的她,「我慢慢想明白常書鴻、段文傑等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窟人立志堅守敦煌,不僅出於對偉大藝術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懷著對敦煌石窟文化藝術深深的熱愛之情,竭盡全力去保護莫高窟。他們視莫高窟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無怨無悔,獻了青春獻子孫。心甘情願與莫高窟同呼吸共命運,他們將守護莫高窟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

同窗兼同伴支持 共同相守敦煌

自1962年首次踏足敦煌後,敦煌藝術已長久地縈繞在樊錦詩的心頭,故在1963年北大畢業後便到敦煌,一去便至現在。然而,當時去敦煌的時候,有一人讓她牽腸掛肚,就是她的同窗兼另一半、丈夫彭金章。面對自己的興趣與另一半,樊錦詩選擇了前者,因莫高窟有著一種魔力將她吸著。

彭金章與樊錦詩未婚前在莫高窟崖頂合照。(樊錦詩提供)

不過,愛情亦為另一種魔力,彭金章為支持樊錦詩,毅然放棄武漢大學的教學工作來到敦煌,轉行石窟考古,與她一起相依相伴,共同相守敦煌。

樊錦詩表示,彭金章通過考古挖掘清理揭示莫高窟北區石窟的真相,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都在做敦煌石窟考古工作,

雖然他已經離我而去,但我覺得他一直在我身邊陪伴著我,所以我晚上關門的時候,都是輕輕的,怕把他吵醒。

任重道遠 薪火相傳

放眼未來,任重道遠。她提到,自己提倡的「數字敦煌」目的亦承傳著敦煌研究院的初心,透過數碼科技將洞窟、壁畫、彩塑及相關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碼圖像,並將敦煌文獻、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為使逐漸衰老的千年敦煌石窟永久長存。她提到,經過20年時間,現時已能做到「8K超高清」電影及圖像。

保護、研究、弘揚莫高窟任重道遠,不僅是莫高窟人的使命和責任,也感召著香港同胞和國際各界有識之士與莫高窟人一道共同守護敦煌

進行採集、拼接等工作,做到完美要20年,才能做完全達到逼真、像素高及色準。

會用更好的措施,會越做越好

她指,隨著社會、科技及發展,她的工作與前輩方面已有所不同,現時是保護的同時再加入科技元素,但重申初心依舊不變

就是保護、研究及弘揚敦煌文化。

「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後輩就是繼承一眾前輩的『莫高精神』」。

她亦不忘提到,香港同胞過去對莫高窟有著深厚感情,更慷慨襄助,包括國學大師饒宗頤、一群熱愛中華文化和敦煌藝術文化學者等,接連不斷地向社會募集善款,用於支援敦煌石窟數位化、推廣敦煌文化藝術、莫高窟保護和人才培養。

敦煌文化印證中國海納百川 擁文化多樣性

敦煌擁有逾千年的歷史,經歷多個朝代,時至今日仍有著多個洞窟、壁畫及彩塑,被世界公認為舉世無雙的文化寶庫。樊錦詩認為,敦煌文化不只是承載佛教史,更承載著中西文化交流,見證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著文化多樣性,達到文化交融的境界。

樊錦詩表示,敦煌文化看似很多側重在佛教,但其實亦包含著其他宗教,例如在唐朝時期,從壁畫上看到當時敦煌亦有著其他宗教的影子,例如摩尼教,而當時的波斯亦有傳入其他宗教,由此可見敦煌當地有很多的信仰,故不是單一佛教而且。

她亦提到,敦煌文化本身已代表一種藝術,故參觀不一定只是看佛教文化,亦可以從藝術層面上看敦煌文化,了解古時中國多民族文化。

莫高窟上的壁畫及文字有著古時中國民族的生活場景、手工業、農耕等,而這些壁畫僅莫高窟獨有,所以可借看壁畫了解古代大國及在中國的不同民族。

她舉例,人們到外地亦會看當地的大教堂,並非一定了解天主教或基督教本身的文化,亦可以借參觀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及文化。她指,現時有76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士曾到莫高窟參觀,無人不對莫高窟讚不絕口、嘆為觀止。

敦煌文化擁有多個地方的歷史,樊錦詩強調敦煌正反映中華文化海納百川,亦引用「人類共同體」的概念,勸勉世界可以共同努力,借鑒敦煌文化海納百川,達至文化交融的境界。

文化是交融,敦煌就是象徵各種優秀的文化也可以吸收。

樊錦詩背景:

年齡:83歲

名銜: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稱號:敦煌女兒

獎項:「改革先鋒」獎(2018);「呂志和獎-正能量獎」(2019)、「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2019)、「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2020)。

重要日子:

  • 1938年7月:在北京出生
  • 1962年:首次到莫高窟實習
  • 1963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再到莫高窟並加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 1987年:帶領敦煌研究院團隊工作,並成功將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1998年:升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 2016年:「數字敦煌」正式上線

資料來源:樊錦詩、團結香港基金

同場加映:直腸癌常誤當痔瘡遲求醫 易忽視5大排便徵狀: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曾卓鋒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