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研究】人體每周攝入一張信用卡重量塑膠 醫生籲源頭減塑:微塑膠可致癌

健康資訊 18:11 2021/10/19

分享:

分享:

澳洲一間大學研究指出,每週人均進食5G塑膠,大概等於一張信用卡。

海洋的污染並不止我們肉眼所見的膠袋、空樽和魚網,還有我們不太留意的微塑膠。微塑膠是指小於5毫米的塑膠粒,來源可以是原材料膠粒、人造纖維、護膚品中的微膠珠,也有是來自未被自然完全分解的塑膠碎片如發泡膠和食物包裝等。

當中在海岸線上以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和聚內烯(PP)為多。微塑膠可從食物,空氣或經皮膚進入人體。澳洲一大學研究指出每週人均進食5G塑膠,大概等於一張信用卡。

微塑膠已經出現在陸地和海洋,香港水域當然不能幸免。魚類和貝殼類生物會把微塑膠誤以為是食物而進食。不被消化的膠可引至塞腸。已吸收的膠則可在體內不斷累積,進入食物鏈,最後進入人體。

最新影片推介:退役五年腰患未癒享受殘奧會工作 蘇樺偉 :盼香港運動員有更好成績

微塑膠也夾雜其它有毒物質如塑膠用的阻燃劑(polybrominated diphenylethers PBEDs)。阻燃劑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致癌與及引致不育。大魚吃細魚,濃度和毒性不斷攀升。而由於鳥類會捕獵魚類,所以毒素也會影響這些海鳥。

那麼微塑膠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呢?醫學界近年開始關注,但數據不太豐富。有研究指出少於0.3%的微塑膠會從人的消化系統進入血液。微塑膠可以引起發炎,氧化壓力,能影響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致癌,甚至可以穿過胎盤!所以還是少吃為妙。

有些海鮮的類型如貝殼類生物由於人類進食時會連同其消化系統一齊進食,所以會更容易吸收微塑膠。但是微塑膠並不只在消化系統將出現,也會隨著循環系統散佈至肌肉。所以,只吃魚肉也會吃掉微塑膠。

還記得十多年前一個環保廣告,在中式盛宴中店員把一尾清蒸大魚放到圓桌中央位置然後用刀割開其肚部,染黑色的污染物即從魚肚流出。保育海洋,刻不容緩。減塑!盡量減少用塑膠餐具、塑膠容器盛載食物或飲料可以減少微塑膠進入身體的機會。

放射科專科 岑承輝醫生

如你有保健美顏減肥心得、抗病經歷想分享,或對都市病症存疑,立即向TOPick【投稿】,被刊登後更有機會獲得精選禮品!

TOPick登陸MeWe啦:https://mewe.com/p/topick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2UJP4dx

標題為TOPick編輯所訂。

撰文 : 岑承輝 放射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