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歷史】浸大開發香港保衛戰Google Map 戰時遺蹟人物及行軍部署一目瞭然

社會 00:00 2021/10/22

分享:

分享:

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領導團隊,花2年開發首個香港軍事史網上互動地圖。(梁偉榮攝)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學者獲157萬元資助,花2年開發「香港保衛戰Google Map」,立體呈現1941年香港戰役全局,屬首個香港軍事史網上互動地圖。用家可順時序「播放」歷時18日的英、日軍路綫,以至張愛玲及「灣仔天使」等小人物故事。團隊亦將設計簡化「學校版」地圖,助激發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快下學年起可採用。

獲157萬資助研究 借軍事地圖對比今昔地形

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及其團隊在2019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157萬元,展開「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以二戰日佔時期前的「香港戰役」(又稱香港保衛戰)為主題,開發電子互動地圖;供公眾使用的電腦版及手機版網頁,已分別於8月及本月初推出,可充當古蹟資料庫,作為行山、實地考察工具。

網站提供1939年、1941年軍事地圖及Google Map,方便對比今昔香港地形;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曆時18日的戰爭過程,分為51個時間點,顯示英、日軍雙方步兵、砲兵的位置及行軍路綫,清楚展示日軍由新界到九龍,其後在港島東上岸、再進攻至西面的過程。

地圖上的藍色圖像代表英軍,紅色圖像代表日軍,底部時間軸將18日過程分為51點。(「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網頁截圖)

蒐集80個人物故事 從18天戰役看香港國際多樣性

地圖亦顯示約80個曾參與戰役的不同國籍人物故事,除軍人外,港大標示曾充當防空救護員的上海小說家張愛玲,微小至無名「灣仔天使」,即是常見於駐港英軍回憶錄、被描述為「女朋友」的灣仔性工作者;另約1,500名曾參與戰役的本地人名單及部隊資料擬於年底上載。地圖上包括378個砲台及機槍堡等軍事建築或地標條目,約三分之一目前仍然存在。

團隊經過逾百次現場視察拍攝遺跡相片,並蒐集數十份相關原始資料,包括逾千頁英、日軍方檔案資料,以及日本老兵相冊等民間一手史料。專門研究香港及亞洲軍事史的鄺智文形容,從香港戰役可看到香港在地區及國際上的重要性、香港居民國籍多樣性,以及對其後香港重光的影響,以互動地圖可整合相關內容。

點擊圖片放大
+4
+3

明年推學校版地圖及歷史科教材 

團隊將與教育局合作,於明年上半年推出學校版地圖及教材,分別為中學中史及歷史科教師舉行培訓,能在約30分鐘課時內利用互動地圖及可靠資料,清楚講述戰役過程,舉例指日軍登陸港島後「原打算直接入市區推向中環、一兩日就打完」、「赤柱原本唔洗死人」,公眾可透過地圖掌握到,當中涉及日軍突然調兵遣將。他亦說,其團隊未來亦會不時更新公眾版本,又計劃開發3D地圖。

《健康台》最新熱門影片: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馮琪雅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