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有禮】山客自製捷徑損植被 環團堵截歧途護生態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10/26 10:05

最後更新: 2021/10/26 21:33

分享:

分享: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圖中)與2名受訓義工Ivan(右)和MK(左)前往修復山徑。(陳梓蔚攝)

本港踏入秋季,連綿山巒近來重迎登高客,惟疫情下多了行山人士,亦令原有山徑增添更多陡峭山道,多數是行山客為節省腳力和登頂時間,自行開闢的行山捷徑,但此舉不但破壞了山境,更增添受傷風險。

行山熱點柏架山道在8號風球吹襲後,山上數條自製捷徑上的翠綠植被均被沖走,只剩沙土。為復修山徑,綠惜地球在風球後組織了義工團隊上山,小組歷盡整天亦只能堵截一條捷徑,要重新長出植被更要等上數年,同行義工感歎「路是人行出來,但不行正道只會帶來破壞。」

經歷熱帶風暴圓規和獅子山吹襲後,行山熱點柏架山道部分地段水道淤塞、植被受損。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與2名受訓義工Ivan和MK,在颱風後一個周六的上午帶同錘、鋸、繩索等工具,由鰂魚涌市政大廈旁的大潭郊野公園入口出發,沿柏架山道前往柏架山觀景台,合力堵截「行山捷徑」。

捷徑堵截前。(綠惜地球提供)

捷徑堵截後。(綠惜地球提供)

義工帶同工具 柏架山道修復

柏架山道並不難行,沿途平坦適合親子遊樂,修復團隊一行人離開車路後轉入山徑,雖然烈日當空,但上山過程中有林有澗,正好一享郊遊之樂。

行經一條蔥郁竹徑時,右方突然出現一條顯眼的紅絲帶,避開竹林遮蔽,其後有一條荒涼的羊腸小道,與四周青翠相比格外突兀,正是眾人此行目標。

修復團隊要堵截的行山捷徑,正是通往柏架山觀景台,但經過暴雨沖刷後,小道的植被已消失殆盡,只剩一些用以落腳的石頭和少數根部較實的枝椏。捷徑全長約數十米,斜度甚高,鄭茹蕙帶領義工和記者試行,並留意所需堵截的位置。

修復團隊明顯有豐富行山經驗,不用2分鐘便行到終點,惟作為行山新手的記者就需戴上手套,手腳並用地爬行,用了近5分鐘,手腳均被沿途的枝椏劃傷,其間更險些滑落,可見行山捷徑有一定危險。

恐致水土流失 破壞植被

鄭茹蕙向記者解釋,一般山徑的設計彎彎曲曲,其目的是減低斜度,除讓行山人士行得舒服外,更希望大雨時水流向外流走,避免水流直接沖刷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然而,疫情下多了市民行山,團隊發現山上非法增建的捷徑亦增加,這些捷徑往往較陡峭,令捷徑和附近的植被受損。她補充指,亂開山徑或令行山人士迷路,過於陡峭的捷徑更易令行山人士受傷,釀成意外。

堵截行山捷徑也要捉心理,因為修復團隊的目的是用材料遮蔽捷徑入口,讓知悉捷徑的人感到麻煩,失去行捷徑的意慾,亦希望不知情人士看不到捷徑,避免誤入。

修復的過程着重就地取材,除用上漁護署修樹後提供的斷樹,也要「通山走」找尋適用的斷樹。義工Ivan在過程中觸碰到斷樹內的蟻窩,弄到「一身蟻」;義工MK更從數十米外的山林搬來數公斤重的斷樹,過程殊不容易。

點擊圖片放大
+5
+4

市民勿自行堵截 免誤墮法網

鄭茹蕙強調,堵截捷徑並非阻止或限制行山人士,只是希望大家能走「正路」,避免使用捷徑,亦希望植被有機會重新生長。她強調,義工工作已向政府申請工作許可,亦需經訓練才可進行,市民即使有心,亦不應自行堵捷徑,以免誤墮法網。

她又強調教育才是治本良方,綠惜地球於今日舉行「香港山徑日」,透過舉行活動推廣行山禮儀,活動包括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和越野跑手及教練黃浩聰的講座,又會快閃邀請市民協作山徑維修等。

行山已有數十年的Ivan則指,過去香港有不少行山人士抱住「本來沒有路,行多了便有路」的心態,在山徑上亂開捷徑,但政府為保障行山人士的安全,往往會在多人行的捷徑加裝設施,此做法反而助長行山人士開捷徑,值得反思。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陳梓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