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欄】以「薩提爾模式」推廣生命教育 聖提摩太小學校長︰轉念找到正向

中小學

發布時間: 2021/10/28 09:00

分享:

分享: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校長田少斌分享,「轉念看見正向資源」。

不少親子教養相關研究顯示:父母回應孩子的語言與詞彙量,會影響孩子腦神經發育;父母回應孩子的次數與態度,是否足夠多且專注,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多付出時間,與孩子進行高品質的對話,對孩子有莫大好處。

想分享這本以「薩提爾模式」為主軸的新書,台灣學思達創辦人張輝誠博士著作的《家庭裡的對話練習》。

我沒有面對面認識輝誠博士,但一直透過網絡了解「學思維教育理念和實踐」,也曾在自己教室裡運用過,雖然技巧生澀,卻見到奇妙的課堂氣氛。後來輝誠老師把「薩提爾模式融入學思達」,我有幸跟隨香港學思達核心成員Yvonne Tai以學思達策略學習薩提爾,獲益深遠。

輝誠老師文學修養甚深,語言卻是淺白易看,邏輯簡單直接,行文附有「冰山圖」或「分析」作註解,理念表達清晰,全書亦洋溢著真誠和童趣,實在適合任何界別的人士閱讀。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校長田少斌,以「薩提爾模式」推廣生命教育。(相片由校長提供)

且在這裡分享一篇,我頗多感悟的:「轉念,找到正向資源」

作者問兒子:「一個學生考試作弊,你看到他的正向資源是甚麼?」

課堂上師生對話最頻繁,同一件事,或一句說話,不同師生之間可以有不同的風景。在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 )裡,「觀點」能牽動「感受」,但只要「觀點」改變,「感受」也經常隨之變化。

舉一個例子:老師上課時,如果看到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經常瞬間湧起「負面感受」,這和老師自己內在既有的觀點有關,因為老師內在浮起先入為主的觀點和判斷,認為學生如何如何,但如果有機會探詢學生真實狀況,假設學生是因為身體不適而趴桌休息,老師的負面感受,通常會立即消失。

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在窄化或固著的觀點中,還有「變化」的可能和機會,就有機會放置更多元、更豐富的觀點——轉換觀點、轉換念頭、轉向「正向」。此一過程,就有機會產生「正向思維」,變成「成長型思維」,找到「內在的資源」。

點擊圖片放大
+5
+4

薩提爾模式最經典的,叫冰山圖,是一種穩喻,提到表面所見的是冰山一角,即是指我們見到一個人的行為、事件或故事,只是冰山的上層,但冰山下卻是潛藏著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

舉例說:
「喜歡批評別人」,冰山下(觀點)可以看為「尖酸刻簿」、可以是「批判性強烈」、用「正向」轉念,可以是「善於找到缺失」。
「一直玩手機」,觀點可以是「無得救」,可以是「浪費人生」,用「正向」轉念,可以是「執著於嗜好」
「亂開別人玩笑」,觀點可以是「愛嘲諷」,可以是「難以覺察別人的感受」,正向地看,可以是「不易受情感影響」。
「待人冷漢」,觀點可以是「冷冰冰」,可以是「太自我保護」,正向地看,可以是「理性行事」。

至於「作弊」這個行為呢?大家又可以怎樣轉念其中的「正向資源」?

每論是家長或是老師,抑或是甚麼身份,一旦擁有了這樣的習慣和能力,將來自己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事情,就比較容易產生更豐富的觀點,找到正向資源。並且,「觀點」牽動著「感受」,而「正向資源」會誘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行動力。

最新影片:任喇沙書院劍擊教練逾30年  曾俊華談學習劍擊之道

我作為新校長為何大力以「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來推廣生命教育?因為這模式的核心精神是「以人為本」,是可以實踐出來的「成長型思維」的生命對話。這個也成為我當上新校長後,每次遇到人和事、挑戰,遇到成功或挫折時,好奇自己所抱持的「觀點」和「感受」是甚麼。

當轉念,看見自己和別人的正向資源時,你會見到一個「有能量」、「友善」、「注重細節」、「好玩」的自己、看見這樣的別人和情境。

以欣賞代替指責;以負責代替自責。「轉念看見正向資源」決定權依然在於自己。

TOPick推出「Band1學堂」,更多教育升學資訊:https://bit.ly/3a6HT6T

【hket TV家庭台】《湊得輕鬆啲》逢周日早上10點伴你同行育兒路︰bit.ly/35z6COD

撰文 : 田少斌校長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