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死莫病】年輕健康時豪言寧死莫病 許嫣醫生:死亡近在咫尺卻又不願死了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1/11/03 11:32

分享:

分享:

許嫣醫生認為,生病是無法避免的。

「我不怕死,最怕是死前病榻纏綿,10年8年都死不去;到那時候我一定會拒絕任何治療,讓自己安樂死。」「如果可以不用患病、受苦,老了在睡夢中無疾而終,那就更好了!」我認識許多人都這樣說,當中以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居多。

我年輕時也曾這樣想。尤其當醫學生時,看見極多長期病患的老人,中風半身不遂、矽肺病、肝腎衰竭、壓瘡、末期癌症,滿身大小手術傷痕,終日躺臥病床上,不能行動、無法自理,出出入入醫院,沒有痊癒的希望,不過是在捱日子而已,還要擔心連累了親友兒孫!那時我就想,倘若老了變成這個樣子,我乾脆死去算了。

可是,我做了醫生日久,這種想法就慢慢改變;並非因為人老了開始「貪生怕死」,而是見到太多絕症病患的實例。他們年輕健康時,也曾豪氣地嚷着「寧死,莫病!」;待得死亡真的近在咫尺,卻又不願死了,無論藥物多昂貴、治療多痛苦、成功機會多渺茫,即使只能延命一時三刻,都毫不猶豫接受治療。

原來,「螻蟻尚且偷生」是真確的;有些人之所以會說出「不想病,想直接死」,其實只是因為他們離開死亡仍很遠。人的想像與實際總是差很大一段距離,對於未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況,未必能真正體會。

人老了總會病,總是要捱過那漫長痛苦後,才能死亡(只有罕有「幸運」者,才會猝死。)當然,也有堅決選擇「安樂死」的病人,但也屬極少數。

所謂「生老病死,事與願違」,佛家云生老病死是人生四苦。可是有些人卻以為,生不生病是可以被掌控的;他們以為「病」這回事,跟生、老、死的「無常」本質會有所不同。

隨着思想進步,許多人能夠接受自己「優雅地老去」或不再恐懼死亡,甚至認為生死和年老,都是讓人成熟成長的契機。然而,大部分人對於「病」這回事,仍是非常缺乏教育和思想準備,無法坦然面對。

那麼,「生病」的意義是甚麼?大道理我未能參透;但理性地想來,既然「病」是人人有份、無法逃避的,我們不就應該盡早讓自己有個心理準備嗎?與其一味的抗拒逃避,倒不如認真思考「病」的意義,學習接納、適應、磨練、感知、堅強、謙卑;在短暫而無常的生命裏,尋找無限的可能性。

最新影片推介: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原題為「不怕死,只怕病?」

撰文 : 許嫣 醫生媽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