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康復之路】瑜伽導師不煙不酒患鼻咽癌 從絕望低谷走出全賴家人不離不棄(附嶄新早期鼻咽癌篩查方法)

特約 00:00 2021/12/06

分享:

分享:

現年40歲的瑜伽導師Gigi向來飲食健康、作息規律,於四年前的一次恒常身體檢查中,她被發現血紅素與紅血球比例不正常,經鼻內窺鏡檢查和抽取組織化驗後,就確診患了鼻咽癌第三期。對於這個噩耗的襲來,她表示:「當初偶爾出現鼻水帶血絲,以為是天氣乾燥,怎會想到是這麼可怕的呢?頸淋巴位置有粒隆起物,我還以為是淋巴不通或『痰火核』而已,真想不到不煙不酒、勤做運動的我,竟然會有癌症。」事實上,早期鼻咽癌病徵有機會不明顯,或容易與傷風感冒的病徵混淆,Gigi期望透過自身經歷,呼籲大眾要定期進行早期鼻咽癌篩查,即使不幸確診,患者也能因及早發現病情並爭取在黃金期內接受治療,這樣能有效提高整體治療的效果,當中治療的難度和費用也有機會隨之降低。

Gigi與丈夫育有一對年幼子女,患癌期間一度需要停工。對於無法照顧家庭,她感到十分自責。

「別人進食是享受,我卻痛如千針刺滿口」 Gigi感激家人成抗癌最強動力

抗癌之路步步艱難,Gigi雖現已戰勝病魔,然而當憶起治療期間的副作用時,她仍心有餘悸:「當時醫生為我安排了6次化療及33次電療,治療初期很快就失去了味覺,進食時如同嚼蠟,鼻腔更有揮之不去的臭味。未幾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除了嘔吐、食欲不振和大量脫髮,口腔黏膜破爛(滿口都是痱滋)令我完全只可選擇流質食物如稀粥。看到別人進食是享受,而我就連飲水如此簡單的動作,都痛如千針刺滿口,這種身心折磨纏繞了我好一段日子,途中真的很多次想過放棄!

家人的陪伴、朋友與學生的支持,成為Gigi堅持「撐」起的動力。

Gigi表示自己打從得知患癌,就變了一隻「鴕鳥」,終日躲在房間以淚洗臉不願見人,心想再也無法照顧丈夫和子女而自責不已,更不想成為家裡的經濟負累。Gigi一度哽咽:「其實我深知要接受治療的,但又不想面對,結果是孩子進來房間為我打氣,但我卻因沒控制住情緒而對他們大發脾氣,嚇到他們大哭起來……最後是他們的哭聲令我猛然醒覺,原來我不能那麼自私。今時今日我能健康地站出來和大家分享,實在很感激另一半,他在我患病期間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連瑜伽班的學生也會很窩心地問候和鼓勵我,是他們為我掃走消沉意志,積極接受治療的。」 

女士們只需關注子宮頸癌和乳癌? 原來鼻咽癌也是中年女性較常見的癌症

「世事無絕對,我一直以為鼻咽癌跟女士完全無關,也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患上這種癌症,但我錯了。即使鼻咽癌發病男女比例是三比一,即每四個患者中就有一位是女性,但鼻咽癌在中年女性中也是較常見的癌種,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Gigi提醒女士們,除了要定期檢查是否有乳癌和子宮頸癌,也應進行恒常的早期鼻咽癌篩查。

鼻咽癌部份常見病徵和感冒的病徵十分相似,如果持續出現這些病徵,就要儘早找醫生作檢查。

從「被動」到「主動」 要學會分辨新舊測試

市面上的鼻咽癌檢測有新舊之分,當中兩種舊式測試名為:「EB病毒血清學測試」(驗EB病毒抗體)和「EB病毒DNA測試」(驗EB病毒的DNA含量)。這兩種舊式測試只針對EB病毒感染,但有病毒感染不一定是患癌, 若使用舊式測試來檢測癌症,當中測試的假陽性可高達40%(即健康的測試者被判斷為患癌)⁴ ⁵,因此舊式測試並不是可靠的鼻咽癌指標。

相反,嶄新的早期鼻咽癌篩查,能更有針對性地檢測血液中帶有鼻咽癌特徵的DNA,這種方法能有效找出早期鼻咽癌患者。這種測試由本地頂尖大學研發,經過約2萬人的大型臨床研究實證,利用次世代DNA測序技術,能有效找出鼻咽癌的患者,檢測的準確度(靈敏度)高達97% ,假陽性只有0.7%⁶ ⁷。即使患者未見有明顯病徵,透過這種技術也能使鼻咽癌無所遁形,令確診時間大幅推前。早期鼻咽癌篩查的適用群體包括:常規體檢者、無徵狀人士及有疑似徵狀人士等;此測試沒有年齡限制,有凝血問題或正在服食薄血丸的人士均可使用。

「我不想大家再經歷我所經歷的,所以大家要主動認識鼻咽癌,做身體檢查除了恒常的驗『三高』,最好也要主動地把早期鼻咽癌篩查放進去體檢計劃裡。千萬不要等病情嚴重了,才懂得找醫生幫忙,只要及早發現,治療的難度和費用也會大大降低,錢也許是其次,身體所受的苦才是最難過的。」不少人談癌色變,Gigi強調很希望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讀者即使確診患癌也不是世界末日,因為早期鼻咽癌治癒率能高達九成,只要及早發現和治療,還是有很大機會重拾健康的。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早期鼻咽癌篩查已是現今常見的體檢項目之一,市民只需到體檢中心或私家醫院預約抽血(服務覆蓋點遍佈香港、九龍、新界和離島),等候約3至7個工作天就能有結果。

了解更多早期鼻咽癌篩查:https://bit.ly/3oF6Iyz 
查看篩查覆蓋點及網上預約:https://bit.ly/3cgKCuF

(特約)

¹ Ng, Wai Tong, et al. “Famili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Epidemiology and Implication in Screening.” Familial Cancer, vol. 8, no. 3, 2009, pp. 261–62.
² Chua, Melvin L. K., et 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e Lancet, vol. 387, no. 10022, 2016, pp. 1012–24.
³ Vaughan, TL, et 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and Wood Dust an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vol. 57, no. 6, 2000, pp. 376–84.
⁴ Chang, Kai-Ping, et al. “Complementary Serum Test of Antibodies to 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1 and Early Antigen: A Possible Alternative for Primary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ral Oncology, vol. 44, no. 8, 2008, pp. 784–92.
⁵ Tay, Joshua K., et al. “Screening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urrent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urrent Otorhinolaryngology Reports, vol. 2, no. 1, 2013, pp. 1–7.
⁶ Chan, K. C. Allen, et al. “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77, no. 6, 2017, pp. 513–22.
⁷ Lam, W. K. Jacky, et al. “Sequencing-Based Counting and Size Profiling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Enhance Population Screen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5, no. 22, 2018, pp. E5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