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28歲OL患蕁麻疹遭誤診食物敏感 長期使用類固醇飽受疾病煎熬

醫生診症室 17:22 2021/12/02

分享:

分享:

李醫生表示,蕁麻疹的特點是持續發作超過6星期、沒有特定的誘發因素,會出現膨疹及血管性水腫的徵狀。

蕁麻疹,俗稱「風癩」或「風疹」,相信不少人被它纏擾過,當凸起的紅色腫塊及痕癢減退後,就可告一段落?有一種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它可延綿多時,有患者以為是食物敏感長期使用類固醇,未能對症飽受疾病煎熬。

從事文職的Amy(化名),今年28歲,從小已有蕁麻疹,每次出現蕁麻疹徵狀膨疹時,不同家庭醫生均告訴她是對某一些食品敏感。長期不時因出現膨疹而求診的她,均獲處方抗敏感藥及類固醇。

多年來因蕁麻疹,她已累積一道冗長的致敏食物及藥物清單,嚴格的飲食忌諱,她已不願外出用膳,只能在家自行煮某幾種食物。

Amy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時,身體滿是膨疹。(被訪者提供)

後遺症:皮質醇增多症

因長期服用類固醇緣故,雖Amy年僅20多歲,已出現庫欣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後遺症,即又稱皮質醇增多症,因身體已依靠外來的類固醇,而停止自行製造類固醇,如皮質醇,要向內分泌科醫生求診並長期接受類固醇補充治療。

此外,長期服用類固醇令她身形變得肥胖,而且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及免疫力受損的風險。

最新影片:子女愛發問輪流「問題轟炸」   蔡雪瑩:不可以輕視孩子的問題

後來,因懷疑食物過敏而獲轉介至免疫及敏感科門診,終獲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並在致敏原測試後,排除了食物或藥物敏感。現時她可開懷享受各種食物,包括各種一直以為會致敏已戒掉多年的食物。

Amy得到對症,使用抗組織胺後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已紓緩,但仍受長期服用類固醇的後遺症困擾。她希望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為未能負擔每月需自費約港幣8,000元藥費而卻步。

觸發組織胺反應

很多人覺得蕁麻疹來去匆匆,「風癩」消退過後便毋須理會。事實上,有一種情況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簡稱CSU),特點是持續發作超過6星期、沒有特定的誘發因素,會出現膨疹及血管性水腫的徵狀。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風濕及臨床免疫科學術主任李曦醫生解說蕁麻疹的病理,是由於皮膚中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Histamine)和其他化學物質,從而導致一種突發性皮膚反應疾病。蕁麻疹有以下兩大主要徵狀,惟患者也可能只會單獨出現其中一種徵狀:

膨疹:皮膚出現一團大小不一、凸起的紅色腫塊,會引起痕癢或灼熱的感覺。具遊走性,可出現在身體各處、呈現不同的形狀,並可在短時間內消退及重新出現。一般在消退後不會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

血管性水腫:皮膚深層組織或黏膜出現腫脹,常見於上眼瞼及嘴唇部分,但亦可在身體任何位置出現。相對於膨疹,血管性水腫徵狀持續的時間一般較長,並傾向引致疼痛多於痕癢,要注意若舌頭或喉嚨腫脹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

呼吸道腫脹可致命

李醫生表示,蕁麻疹一些症狀可以非常嚴重亦極影響患者生活質素。「病人通常需要請假不能上課或工作,而且因病徵的外表令人驚嚇,除會感驚恐外,症狀也影響患者的睡眠質素,繼而情緒也受影響。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會令患者更加容易有抑鬱症及焦慮,若使用了一些不合適的抗敏感藥或其他藥物,會有如昏昏欲睡等副作用。」

他引述目前研究證據顯示,在大部分CSU患者中,成因很有可能與自體免疫機制有關。這些患者的血液中在一些自體免疫抗體,會識別肥大細胞上的免疫球蛋白E受體並與其結合,從而令肥大細胞得到活化,並釋放出組織胺和其他炎症因子,造成皮膚中的血管擴張及組織腫脹,導致皮膚紅腫、痕癢等蕁麻疹徵狀。

他指CSU除了皮膚症狀外,約三分一患者會出現血管性水腫,常見於眼、嘴、舌頭、面等,可令呼吸道腫脹,甚至有生命危險。「一般人通常不會想到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機會影響呼吸,甚至威脅性命。」

論CSU高危群,以女性患者比例較高,一些有自身免疫病的病人亦會較高危。「估計香港約1%人口有CSU,近年由於認知有所提升,加上醫院管理局新成立免疫及敏感科門診(Immunology & Allergy Clinics),而令確診人數有所增加。」

打疫苗「捕獲」CSU患者

很多病人於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膨疹,李醫生指這並不是疫苗的副作用或引致敏感,而是CSU患者接種疫苗後出現的正常反應,但經常被誤當為敏感,其後才被確診是CSU。另一方面,很多以往被誤當敏感的患者,但再次經過診斷後,確診為CSU。

目前CSU治療藥物主要有4種:一、第二代抗組織胺;二、調校抗組織胺劑量,最高加至4倍劑量;三、抗組織胺加上生物製劑奧馬珠單抗;四、抗組織胺加上環孢菌素。

第二代抗組織胺屬醫院管理局的資助藥物,已沿用多年,副作用少;生物製劑奧瑪珠單抗對大部分患者均非常有效,可以消除所有症狀,可惜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生物製劑患者需自費。

記者: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