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浸大歷史系3D打印文物模型 讓中小學生從不同角度觀賞文物細節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12/13 00:00

分享:

分享:

團隊日前到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為七年級學生授課。(湯致遠攝)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的團隊於2019年獲優質基金撥款135萬港元,為20件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進行3D掃描,並以樹脂打印出兩件文物模型,讓中小學生學習時接觸實物。

領導計劃的浸大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稱,希望學生透過文物多了解中國藝術史,

以往觀賞文物都是放在櫥窗內,權威學者如何解讀,你只可相信;但3D模型就可以用自己角度看、自己思維去想,可帶有想像空間地觀賞文物。

20件文物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朝乾隆年間,主要為青銅器、石像及陶瓷。團隊於網上展示文物的3D電子模型,學生可以滑鼠360度轉動、放大縮小,從不同角度觀賞文物細節。網站上亦提供文物基本資料,包括名稱、朝代、年份及實物尺寸。

點擊圖片放大
+7
+6

除了3D電子模型,亦利用3D打印技術仿製兩件文物,分別是周朝的蟠虺紋青銅鎛鐘及北齊時期的鎏金銅佛陀頭像,每件文物各造出15件。團隊由2020年,已到過逾20間中小學、為1,300多名學生上課,學生可於課堂上拿着3D打印文物,學習古代中印交流及中國禮樂文明。

團隊日前到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為七年級學生授課,潘同學於課後稱,覺得課堂很有趣,指出平日上課都有接觸過青銅鐘,「今次可以看到實物,可以更仔細知道相關知識」。

潘同學。(湯致遠攝)

李建深表示,團隊特意選擇細節多、單以圖片及文字不能完整表達內容的文物,例如看不到的青銅鐘底部,正是其發出聲響與別不同的原因;而佛陀頭像的後方及下方均有接駁位,與軀幹及背光連接,也藏於圖片看不到的角度。

李建深又指出,博物館通常只會展出1%的收藏品,期望日後有更多博物館願意借出藏品,讓世界各地的學者可以進行3D掃瞄,「99%的藏品都是不見天日、長期放在倉庫,亦不會再展覽的藏品,為什麼不可以讓全人類都看到呢?」

浸大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湯致遠攝)

一文看清「港版健康碼」登記注意事項:https://bit.ly/31pGndZ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黃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