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情緒】靜觀導師:Alpha世代普遍乏耐性 冥想練習助兒童學懂表達減焦慮
發布時間: 2021/12/15 13:46
最後更新: 2021/12/15 13:46
靜觀有助改善情緒,利用練習把習以為常的連鎖反應改變︰如焦慮時以吃糖減壓,慢慢把動作改成其他行為。然而讓小朋友學習靜觀,效用可以有多大?兒童靜觀導師侯易廷認為,小朋友會發脾氣,是未懂得清晰表達之故。靜觀能幫他們有條理地分析自己問題,有助溝通。
我常發現,家長因孩子某些問題帶他們來,但其實並非真正問題……
侯易廷(Grace)指出,靜觀是一種培養真正快樂的課程,減少焦慮密度,增加快樂質量,令自身清晰理解個人情緒,並能與外界呼應。靜觀源於一行禪師教導正念呼吸和正念行走之道的方法,套用現代科技術語,是把腦部神經元(Neurons)不斷訓練,將「不快」與「習慣的反應」慢慢修正,令情緒連接到新「反應」。
舉個例,有些人感到不開心會不自覺地找零食吃,只因這「兩組」行為在大腦區域有着緊密聯繫,源於兩個部位的大腦細胞——神經元上有很多的突觸(Synapse)連結,連結愈緊密,慢慢累積成「習慣」。「靜觀」則是透過不斷反覆動作將「連結」反應改變。即是把「找零食吃」連綫減少,將「連結」重新分配到「新的反應」上。
Deshmukh, V.D. 的《Neuroscience of Meditation》一書中指出,當進入靜觀冥想時,腦神經的活動增加。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及前腦島(Anterior Insula)的腦神經活動的增加,會影響着我們的專注力及感受痛楚的反應。持續靜觀練習,對腦部的結構及腦神經活動有實在的影響。大概這種「觀自在」對成年人仍然需時的修練,推廣到兒童反而有助他們管理情緒。
審視自身家庭
0歲至6歲是黃金時間,因性格會隨著長大慢慢定下來,9歲後更加難於訓練。
她創辦的庭美教育主力以靜觀教導孩童品格、素養和世界公民等心態,一步一步修心齊家與世界接軌,除了香港的學童,也在大灣區東莞開設分校,見證不少Alpha世代孩童的變化。
「兩年前,有一對姊妹來我處上堂,家長帶她們來是希望她們乖一點,7歲的家姐思想較激進,表面乖巧內心常想戲弄細她一年的妹妹。她們經常吵架,關係並不和諧,家姐曾透露︰『為甚麼不可一個人生活?』慢慢發現她們的父母很忙,家中只靠家傭照顧,有時因一句︰『你是家姐不可怎樣怎樣』令家姐有種無形的壓力,而她們又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侯易廷以靜觀畫畫方法引導她們,起初家姐畫的都深沉黑色,有時甚至怪物模樣。
她指出,家姐思考邏輯很強,只是情感表達不強;妹妹則很有創意,懂得用色彩表達的小孩。作為導師是教她們善用方法,不應只聚焦眼前某些事情,快樂有很多可能性,但要慢慢發掘出來。另外,她說靜觀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可以並行的。「像家姐這案例,她是會埋首喜歡的事情,不理會身邊發生的事,不欲社交。靜觀可把她帶回到中心點,看清快樂的本義,正如家姐其實是享受和妹妹玩的時光,只是不懂表達和釋放那無形壓力!」
她指出Alpha世代的孩子比較沒有耐性,因太多東西都可信手拈來。她笑言:
某天吃飯時,隔鄰飯桌的小孩看見侍應為別桌弄片皮鴨,他大嚷要吃,不消幾秒便問家人為何仍未有?
導師原是過來人
只因她認定小孩還未意識到自己行為和動作,而靜觀好比播種,好讓他們自細開始理解和調整自己心情,不會因一時暴躁滾成將來治癒不到的心理病。誠然,她曾是「不快樂」的過來人。
90後的她自小熱愛藝術,到英國畢業後當形象顧問,漸漸發現即使物質生活多富裕,卻迷失於身外物所得的快樂,於是想尋回真正需要,跟教會到菲律賓當義工,某天教小孩們畫畫,天突然下起雨,小孩反跟雨水跳起舞來,她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久違的真誠笑容。
很多時,人是不想面對自己,只顧著不斷做其他事去分散注意力,因為停下來就得面對自己情緒……
侯易廷回港後加入菁英會,並到英國再進修禮儀課程,因隔鄰舉辦靜觀論壇,好奇心驅使下進場,突然靈光一閃同步進修。然而,香港生活脈搏急速,生活節奏快到不行,她坦誠另一需要關注的群組是金融界。
他們步伐很急,好像完全停不下來,那麼大壓力,難怪連入睡都是件困難事情。有人跟我說學習靜觀的人眼睛好像比較澄明,我會這樣表達,是思緒較清晰,而懂得減壓的話,跟群體關係自然好。
成人,很多時不過是長大了一點的「小孩」,小孩子的心,最需要小心輕放,也要好好引導。
記者:黃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