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博士爸爸育兒傳授三文治溫習法 完成指定溫習時段可獲遊戲獎賞
發布時間: 2022/02/23 09:53
如何管教子女是每個父母遇到的必然難題,本身在企管和行銷方面富有經驗的蕭一龍博士,原來最先主修社會工作,從事過不少青少年服務、 家庭生活教育及外展社會工作,集多門專業一身。早幾年,因著兒子的緣故,對親子之道自有一番見解,曾於某雜誌撰寫親子專欄,稹極向父母們推動識管識教的教養智慧。
蕭一龍博士經常提供企管諮詢、 培訓、行政人員、個人指導和歷奇訓練等不遺餘力,有感於現今世道大部分父母皆困擾於如何做個稱職父母。於是想到把 2017 至 2021年間寫過的親子專欄文章,經過整理後結集成書,主題確立為「教養之道」,而內容則以社會時事、生活點滴和作者思緒為誘因,揉合古代聖賢的哲思與當代親職教育的概念,暢談父母如何把持子女教養的原則、技巧和方法以至子女的性格與品德的培育,使父母能學習到「應管則管、應教則教、曉管曉教」,最終成為子女心目中的稱職「好爸媽」。
奉行無為教子
蕭博士的兒子蕭浩然 (Ansel),今年 13 歲,和他相處如朋友般,閒時有傾有講,「我們兩父子曾於食店用膳,侍應用羨慕的語氣說『好難得父子一席飯中會有說有笑,話題如此天南地北,而不是各自各低頭看手機』。」
他笑道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實說,感情是需要時間培養的,還要帶些刻意。我最愛用書的自序文字來作比喻,就是教子如放風箏,父母手中拿着風箏綫,要做到緊、鬆、近、遠的技巧,便要懂得如何拿捏收放風箏綫的智慧了。」
他說自一般父母大同小異,都是會有望子女有成龍成鳳的期望,乃無可厚非。可惜的是有不少父母卻濫用這期望,變為不必要或過份的個人負擔,成為了孩子的精神包袱,做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教子的大方向上,我是以老子的無為教子為主。現今有太多怪獸家長,愛把子女每周的學習或興趣班時間排得密密麻麻,不問情由地加諸子女身上。當然,我的無為不是單指放任式的不管,而是會因應他的學習喜好、志趣做出發點,並按其個人潛質、潛能和實際能力來給他學習機會。因此 Ansel 的潛能在一些節奏感強烈的樂器上,於是便帶他去學習中國鼓,這樣做便變為孔子的因材施教了。」
培養自律的重要
他補充在教養子女方面父母宜多些設身處地為孩子着想,就是多輔助和引導他們找出其感興趣的學科或課程,作學習取向,加以鼓勵和支持。
蕭博士說要能了解子女的性格、潛質, 都需要時間來觀察,所以他強調陪伴的重要性。「常說為人父母者,身教是首要的,因為子女會看着父母的日常處世的態度,是否言行合一。但言傳也是重要的,因為子女思想還稚嫩未成熟,需要父母從旁的指引,陪伴他們面對疑惑之餘,父母也能從中了解他們更多。」
提到身教與言傳,他亦注重兒子的自律,他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的「最高軟實力」。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其才能和聰慧,如何使之有效發揮,有所作為,關鍵始於那人是否具備自律精神,有沒有坐言起行的動力。
教育生活化
「自律實在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健康情形等,因自律的人知道甚麼對他們有益和有利的事,雖知箇中不易為,但仍甘心作自我克制而為。沒有自律的人,是因為沒有明確目標和規劃,所以幫助子女訂立一些目標和方向,和他們一起擬訂程序來做事,在遇到困難時,父母在打氣支持,讓他們不要輕言放棄,尤為重要。」他續道。
蕭博士也坦言自己小時候也不愛讀書,是默書零分學生,只是後來突然開竅,發奮圖強,「這可能有關我從小都愛戶外活動,參與童軍中又學習了紀律服從,可能自從中學習了自律美德。」所以他也兒子多往外實習,多到各地交流,他常掛於口邊的「教育生活化、生活化教育」,才是貼地的教養之道。
三文治溫習法
他的生活化教育,輕易見於他教兒子溫習上,就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三文治式溫習方法」,適合用於 6-7 歲的幼童,因這組別的兒童專注力有限,父母要求他們安靜地坐下來溫習,實非易書。故此,蕭博士便先提議父母不妨和幼小子女訂立一個溫習前和溫習後的遊戲時段,例如 20-30 分鐘,以及一個溫習時段,如 30-45 分鐘,並以勾手指尾或撃掌三下的方式作協訂。
即在學習前先讓子女玩耍,來滿足他們的本能需要。跟着時間到了,便要提醒他們要專心溫習,指定溫習時間完結後,又再次是玩耍時間,如此類推地進行。
「在潛移默化後,已間接地讓他們有了時間管理觀念,令他們學習時間分配,從而身心和智力得以平衡發展。另一方面,亦可從雙方的協訂中,培養子女履行承諾和負責任的行為,這也是我強調品德培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如父母和子女一起玩遊戲,是不用外求的親子時光啦!」
記者:郭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