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盧寵茂批「居家隔離」非隔離 強調「清零」必須是「減數」
▲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團結香港基金論壇截圖)
團結香港基金今舉辦防疫抗疫論壇,邀得多名學者及議員出席,討論「動態清零」策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強調,「清零」必須是「減數」而非「加數」,確保染疫人士不會傳染給其他人,認為現時逾萬人在家中隔離,並無做到真正的隔離。
他指出,現時本港居家隔離患者,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同住家人,而獨居者外出購買日常用品,亦有機會令病毒擴散。盧寵茂表示,並不鼓勵有輕微症狀的病人走出社區,因為患者一出社區就可能將病毒傳染他人,包括一同乘坐交通工具的人。他強調,家居隔離要做到仔細,應參考內地的「封控區」管控措施:「足不出戶,服務上門」。
盧寵茂重申,目標是將染疫者「早隔離」,坦言同意現時興建大量方艙醫院,將找出的大量染疫者隔離「未必實際」,惟本港必須堅持這個方向,不能容許現時家居隔離措施所導致的「加數」,希望可將重症分流至醫院、方艙醫院及酒店隔離。他亦建議,可彷效過去的武漢,將指定醫院設為「定點」收接新冠患者的醫院。







行政會議召集人、團結香港基金副主席陳智思致辭時表示,「動態清零」按科學論證、以人為本的政策,需要調動全港力量抗疫的一場戰疫,稱疫情最艱難的時候可能尚未來臨,稍後嚴重的病例或會繼續浮現,香港醫療系統壓力繼續增加,本港必須要堅持「動態清零」。
盧寵茂解釋,「動態清零」目標依然是「清零」,惟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小漏洞」,要去徹底醫治病毒,同一時間可能有個別失敗,例如局部「復發」等,但仍然堅持與病毒戰鬥,進行根治性治療。對於多國採用「病毒共存」策略,他則強調:「病毒不會與我們共存,只會帶我們共赴黃泉」。
他以英國為例,每日新增200多人染疫亡,與香港人口比較,本港若選擇與病毒共存,每日或有30人死亡;而已超過56萬人感染的新加坡,人口雖比香港少,但感染人口為香港的12倍以上,死亡人數將近香港4倍。盧寵茂又提及,香港現時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所公布的確診數字有很多滯後,預料香港最壞情況,每日將出現兩萬宗確診個案。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表示,由於本港民生關貨品的供應主要來自內地,故供應鏈相對有保障,對經濟影響不大,然而,香港作為高度開放型的經濟,人口往來在疫疫情下受到限制,加上交通運輸不便,香港缺少人才參與經濟建設,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他又表示,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受控,相信對本港經濟的負面影響只屬短暫,預料兩至三年內可以恢復。
身兼全國人大代表的立法會議員林順潮在座談環節指,現時「清零」是唯一選擇,港府在政策上需要突破,除了接種疫苗外,建議政府修例,規定市民參照醫護人員的保護方法,外出佩戴N95口罩,在家內則所有人佩戴口罩。他亦提出,應興建大量方艙醫院增加隔離治療設施,以快速抗原測試盡快識別社區染疫者,以及以中藥預防等。
一文看清強制檢測方法及途徑:https://bit.ly/3stkd4p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陳葆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