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痛症與情緒息息相關
發布時間: 2022/04/29 00:00
香港有不少人受長期痛症困擾,持續的痛楚和不適會影響情緒,甚至令患者出現抑鬱及失眠的情況。以椎間盤突出為例,大約有一至兩成人接受手術後,即使經過多星期的物理治療,痛楚仍然持續。若痛症超過三個月都未能康復,便有機會演變成慢性痛症,對生活、工作及情緒造成影響。
很多人或會忽略痛症和情緒的關係其實是雙向的,痛楚會影響情緒,而情緒問題也有機會引致痛症。我們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其中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控制痛感。舉例說,手不小心被割傷,即使當下感到劇烈的痛楚,其後痛感會慢慢降低,貼上膠布後痛楚可能已經完全消失。疼痛的感覺是一種身體發出的警號,讓我們避開危險,這種痛感其後便會慢慢消退。然而,當情緒問題持續及達嚴重程度,大腦由上而下的減痛功能或會受影響,警號並會在不適當的時候響起,令人出現無名痛感。患者的痛感會變得雜亂無章,時而頭痛,時而胃痛,時而背痛。
同時受情緒問題和痛症困擾的患者,很多時因不了解長期疼痛的真正成因,難以判斷最合適的治療,即使已接受多個專科診治亦未見好轉。這時侯,就應考慮「綜合痛症治療」,配合藥物、介入性治療(如血清注射及射頻消融)、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壓力治療等)、營養指導等以加強治療效果。患者可到提供綜合治療服務的機構,根據最影響自身的問題尋求相應的專家協助。如患者的疼痛問題比情緒問題困擾,可先見痛症科醫生接受詳盡的檢查,了解病人疼痛的成因及發展,以判斷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患者的情緒問題比痛楚更影響生活,同時出現食慾不振、說話速度緩慢或過份沉默、對任何事提不起勁,甚至有自殺傾向,則應先見精神科醫生。患者亦可先找物理治療師,他除了會評估疼痛是否因姿勢問題引起,再因應情況為患者轉介合適醫生。
治療長期痛症要快而準,才不會變成頑疾。以十分為最痛,痛感超過三分、持續三個月以上,就應接受綜合痛症治療。否則,疼痛會影響情緒,而情緒問題又會加劇痛楚,一直惡性循環下去。很多人誤以為綜合治療要接受多方面專業治療,費用一定高昂,恰恰相反,在綜合治療團隊的框架下,病人才能以最短時間獲得理想的效果。
撰文: 陳妙嫺醫生
麻醉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