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濕疹】消委會探討濕疹内外成因 解構3大類型濕疹治療方法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2/05/16 13:19

最後更新: 2022/08/30 11:50

分享:

分享:

消委會探討濕疹内外成因,解構3大類型濕疹治療方法。

濕疹,即異位性皮膚炎,在本港有近3成兒童患者,是常見皮膚疾病。雖不具傳染性,但會令患者皮膚有乾癢紅腫甚至出血滲液情況,影響日常生活。而濕疹在中醫被稱爲「濕瘡」,臨床觀察顯示,從中醫角度進行濕疹治理,有效率可達8成。消委會出版最新刊物,探討中醫療法如何解釋濕疹成因,及如何有效治療濕疹。

最新影片:

消委會發表由中醫角度解釋濕疹的内外成因。在内而言,人體脾胃有運化功能,將營養及津液帶到全身;特稟體質易敏感,如容易皮膚、食物、鼻、氣管敏感的人,會更容易被風濕熱影響,令脾胃虛弱,身體代謝運化功能下降,令體内濕氣不易排走而形成脾虛生濕的内濕情況。另外,肺主皮毛,身體若有肺虛情況,濕氣病邪會鬱阻在皮膚,誘發濕疹。

在外而言,香港氣候炎熱潮濕,尤其春夏季多雨,令濕氣更易與人體内濕交雜。若不能及時祛濕,再加上飲食不當,常吃生冷、燥熱、發物,如芒果、蝦蟹等,不僅造成脾虛,還會令熱毒不斷藴於體内,引致濕疹。而氣候因素以外,港人工作壓力大,情緒不好也會令肝氣不舒,引起多夢失眠等問題,使作息紊亂,身體負擔加重,也會誘發濕疹。

内服中藥方法治理

中醫將濕疹分濕熱、脾虛、血虛三大類型。而内服中藥所用藥材,依患者病徵及體質定製、調整,可最有效進行調理,平衡體内陰陽五行、固本培元。

  • 濕熱型濕疹

常見於急性濕疹,症狀如皮膚有皮膚有水疱、灼熱感,痕癢劇烈,滲液較多。可用葯如龍膽草、梔子、黃芩、苦參、滑石、澤瀉、生地黃、土茯苓,清熱祛濕。

  • 脾虛型濕疹

常見於亞急性濕疹,症狀如皮膚痕癢或有鱗屑,神色疲倦、胃口欠佳,腹脹便溏。可用葯如蒼朮、白朮、茯苓、薏苡仁、澤瀉、白扁豆、赤小豆,健脾化濕。

  • 血虛型濕疹

常見於慢性濕疹,症狀如面色蒼白,皮包粗糙變厚、乾燥,脫屑較多。可用葯如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荊芥、製何首烏、玄參,養血祛風。

内服中藥需知

消委會邀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助理教授余嘉慧,就坊間對内服中藥常有的疑慮進行解釋。

1. 煎煮中藥

煎煮前將藥材在流水下略爲沖洗。動物類中藥材表面附著泥巴,輕輕除去即可。煎藥前可以清水浸泡藥材30分鐘,釋出藥效。

而不少人會「翻煲」藥材(藥材煎煮一次後加水再煎一次),余教授指用於外感的中藥材只需煎煮一次,不需翻煲。外洗中藥可翻煎處理,每劑葯可洗2次。

2. 中藥顆粒

俗稱粉劑,將煎煮好的湯劑濃縮成顆粒劑,較方便服用之餘,也能鎖定藥材有效成分。沖前要準備熱水,加入藥粉攪拌,2-3分鐘後再攪拌,至藥粉完全溶解可服用。

3. 服用時間

任何形式的藥劑都需趁暖和時飲用,只有少數治療熱病中藥是放涼後飲用。不確定需溫或涼時服用,應咨詢主診醫師。若還需一併服用西藥,兩者之間至少相隔2小時。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

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羅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