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疫下幼稚園網課融入專題研習 醞釀求知無限可能性

親子

發布時間: 2022/05/16 18:36

分享:

分享:

何緩欣指出,透過專題研習,小朋友更能擴闊知識範疇及學會主動學習。

隨著幼稚園陸續開學,許多家長都擔心幼童長期在家上網課,缺乏社交,語言能力會停滯不前。不過,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開學後,卻未發現小朋友有「怕醜」或不敢開口說話的現象。該幼稚園副校長何緩欣接受訪問時表示,幼稚園在疫情期間,仍堅持小組專題研習為本的教學法,以4至6星期為一個主題單元,讓學生有機會透過深入探索,從單一主題開始不斷追問,從而延伸學習,創造更大的求知可能性,「小朋友由研究一棵樹,去到模擬開茶葉鋪學加減數,再到了解環保。」

此外,儘管只能上網課,但幼稚園仍讓幼童有機會分組合作進行口頭報告,培養其合作與表達能力,該幼稚園校監兼言語治療師秦蓁表示,「家長無需一味覺得電子產品是毒藥,反而應該運用科技帶畀我哋嘅資源,幫助小朋友學習」。

秦蓁表示,停止面授課雖已有一段時間,但未見到幼稚園學生有語言能力退步的情況,「反而有啲學生進步咗」。她笑言,這可能與第五波疫情期間,大部分需上班的家長,都在家工作,與小朋友的相處增加有關。此外,該校停止面授課期間,雖然以網課形式教學,但仍給予小朋友充分機會做口頭報告及知識分享,「只係變成用視像形式去講嘢。」

深入探索主題擴闊知識面

副校長何緩欣則指,該校一直以小組專題研習形式教學,花數個星期時間深入探索某一個主題,從中不斷延伸學習。而疫情期間學校老師也靈活應變,除了網課,也將一些影片、圖像資料、手工材料預先寄到家長手中,以便學生及家長無需刻意到校領取,亦可再看查閱。

何緩欣指,之前學校全校以研究樹木為主題,學生便要在自己家附近尋找觀察樹木,同時也要問問題,要求家長協助找資料,畫Mind Map(思維地圖)。

小朋友由興趣出發,從一啲生活化嘅東西去一齊探索。例如樹,就要唸吓樹嘅好處,樹木嘅年輪、樹根有咩作用? 發現樹下面嘅螞蟻、蚯蚓。每個人問嘅問題,做嘅記錄,發現嘅嘢都唔同。

此外,學生還需要分組做口頭報告,令其學習總結知識,並且學懂與其他同學合作。

最新影片推介:

她又表示,這樣的學習方法能令學生對某一主題的了解更深入更廣泛,「有人會擔心6個星期學一樣嘢好慢,但小朋友係老師引導之下自己搵資料,自己討論,吸收嘅範圍反而好廣。例如講環遊世界,有小朋友唸到因為媽媽做空姐收集做好多唔同國家貨幣,就攞咗啲鈔票同硬幣出嚟分享。又例如學樹木嘅用途,會知道有茶葉,就可以嘗試模擬開茶葉店,收銀嘅時候學到加減數;由樹木亦能學到環保嘅意義。咁樣令佢哋嘅求知歷程,有無限可能性。」

主動學習與社交技巧更寶貴

本身亦是言語治療師的秦蓁補充,「接受Project-based Approach(專題研習導向教學法)嘅小朋友,表達嘅信心會強啲,亦會有更大學習興趣。而且因為需要同同學仔分享自己嘅只是,就更有動機去搵知識,亦會主動求助家人幫忙」。

點擊圖片放大
+8
+7

秦蓁又指出,「亦都由於專題研習,學習往往需要實地考察或主動找資料,學習到嘅詞彙會比較深刻,比起死記硬背生字,佢哋更容易靈活運用,同時,學生因為要小組報告,都訓練到佢哋嘅社交技巧」。她分享道,成績好的學生有很多,但未必每個學生都有很強的社交技能,「曾經聽過一間小學面試,6個學生,但畀5枝筆佢哋,咁究竟係咪要同人搶筆用?如果強到用完係咪可以主動借畀冇筆嘅同學仔?如果搶唔到,又點樣問人借?」社交技能與知識同樣重要,而小組專題研習恰恰提供機會讓幼稚園學生學到這一點。

而疫情下,雖然只能上網課,但幼稚園仍讓學生以專題研習形式學習,同時由於家長要陪同孩子上網課,也有意外效果,秦蓁說:

陪上網課嘅時候家長都學識多啲問小朋友一啲開放性問題,畀小朋友多啲想像空間,小朋友都可以闡述多啲,變相都係幫助佢哋發展語言能力。

她又指,家長無需人為電子產品是毒藥,反而應該思考我們擁有的科技和資源,能夠如何幫助小朋友學習。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TOPick推出「Band1學堂」,更多教育升學資訊︰https://bit.ly/3a6HT6T

【hket TV家庭台】《湊得輕鬆啲》逢周日早上10點伴你同行育兒路︰bit.ly/35z6COD

記者:莊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