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理大研究指逾1成人疫下現創傷後遺症徵狀 料今波疫情會升至3至4成

社會 14:00 2022/05/25

分享:

分享: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左)、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強(中)。

新冠疫情持續超過兩年,影響不少市民的身心健康。理大一項研究發現,逾一成受訪者在疫下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後遺症徵狀(PTSD symptoms)。研究團隊又認為,在經歷第五波疫情後,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的市民急升至30%至40%,料與疫情嚴重性有關。

研究團隊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第四波疫情期間,以電話調查訪問3,000多名港人,並在非牟利機構的轉介下進行了逾30個長者個案深度訪談,以了解市民在疫下受心理創傷的普遍性和創傷水平,以及他們對接種疫苗的態度和接受程度。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BMC Psychiarty及BMC Geriatrics上發表。

研究結果發現,約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即於IES-R問卷中得分33分或以上,反映他們可能存在創傷後遺症,當中較多為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惟與性別、年齡和家庭狀況無明顯關係。

帶領研究的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強表示,在疫情初期有其他研究發現,有約28%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包括:

他解釋,由於進行訪問時,本地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市民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的普遍程度,已比疫情爆發初期為低,反映市民較掌握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但同時對疫情反覆感到麻木。不過,他認為第五波疫情的情況較以往數波疫情嚴重,料港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徵狀的百分比,亦會升至30%至40%。

在疫苗接種方面,近46%受訪者表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當中多數是家庭照顧者,教育程度較低的中年或以上的已婚男性,料與他們需要工作或照顧家庭有關。

團隊亦發現,閱讀疫情新聞的時間和創傷後遺症徵狀的嚴重程度有關,例如每天觀看多於一小時疫情新聞的人士,會更加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亦因而會有更嚴重的病徵。

另外,團隊亦在進行了逾30個65歲以上長者個案的深度訪談,發現長者對新冠肺炎有更加負面的認知,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繼而出現擔心、無助、憂鬱、悶等情緒問題;而疫下有不少長者家人不給外出,加上很多處所關閉,導致減少與家人與朋友見面,而感到被囚禁、麻木等。

華珍婆婆(右)。(網上記者會截圖)

獨居的75歲華珍婆婆雖然沒有創傷後遺症,但她亦直言在疫下因怕染疫而無不敢外出,導致心情非常差,「起身就係度等食、等訓、等死」,至近日疫情放緩,才可與子孫一同吃母親節晚飯,再加上在網上學習正向課程,情緒及心情亦有轉好:

(疫情前)以前有好多社交活動,好多姿多彩,現時經常留在家中無嘢做,又見唔到子孫,只可以網上面見。有時幾天都說不到話,多數只是對住手機、電視機,今年的溝通能力都退化了好多,想講嘅嘢都講唔出那個意思。起初買唔到洗手液好擔心。

她又說,疫情之下接收很多不同資訊,感到很擔心及不開心,至後來向非牟利機構的中心姑娘請教,才得知不同資訊的真確性。她又說,2020年底、即港府仍未開展疫苗接種計劃前,她擔心自己是長期病患而不想打針,至疫情愈來愈嚴重才決定打針,現已完成3針疫苗。

團隊建議市民在疫情下,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情緒、行為及社交狀況的變化,若這些變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並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應向社福機構或向專業人士求助;而市民亦應避免長時間及頻繁地看疫情新聞、增進與朋友和家人的溝通,建立個人的支援網絡。團隊亦建議社會向長者提供更清晰的疫苗資訊,以釋除對接種疫苗的疑慮。

最新熱門影片:

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 一文看清最新商場商戶優惠:https://bit.ly/3xdMkJc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

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郭詩詩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