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物種】港大研發環境基因鑑別新方法 在本地魚市場發現多種易危及瀕危物種基因
發布時間: 2022/05/25 13:30
最後更新: 2022/05/25 13:30
香港大學鑑識保育實驗室的團隊最近研發出一種透過鑑別環境基因,可用作監測本港街市是否有非法售賣稀有和瀕危魚類的新方法。團隊在本地多個魚類市場排出的污水樣本中發現多種易危和瀕危物種,包括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及數目正在縮減的褐點石斑魚,三種鰻魚和兩種鯛魚。研究結果剛於學術期刊《生態學和進化方法》發表。
本港的街市曾被搜出瀕危絕種和被列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魚類物種(例如蘇眉),但團隊指,調查一整個魚類市場的混合物種,利用傳統的形態辨別物種的鑑定方法會十分費時,而且魚販普遍不歡迎魚類專家作長時間逗留調查。
團隊研發利用環境基因作識別的新方法,把在污水中的環境基因進行測序,僅少量的環境基因樣本,已足以識別其中動植物的基因複合條碼定序,鑑別出在環境周圍混在一起的物種群落,毋須魚類專家在場亦能分辨出魚類物種。
研究人員用了5天時間在本港三個街市中抽取環境基因進行測序,鑑定出在這時段曾經在街市中出現的魚類物種。團隊利用兩種最常用的提取環境基因方法「過濾法」和「沉澱法」,比較鑑別結果;為了確認結果,一位魚類分類專家同時同地進行調查,作形態辨別物種鑑定。結果發現,兩種環境基因提取方法識別物種的結果相吻合,顯示新方法可行有效,實際操作可視現場環境決定污水採樣方式。
團隊表示,研究中提到的環境基因提取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曾經接受基本基因實驗室培訓的人員,都可在數小時內輕鬆完成任務。反之,街市中的魚類多數被切割出售,難以從物種的局部外觀準確地作出識別形態,而且分類方法要求多名分類學家進行長時間調查,而這一直是阻礙本港開展定期魚類調查的因素之一。
團隊希望今次的研究成果,能鼓勵當局更多使用高科技方法以監控並打擊香港的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同時推動利用環境基因和複合條碼定序的物種鑑別方法,在城市環境中應用。
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 一文看清最新商場商戶優惠:https://bit.ly/3xdMkJc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李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