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 hket App 限定文章
免費下載即享足本內容
前往
掃描開啟:

【超市大搜查】食油過度加熱或致癌 營養師教揀食油煎炒煮炸

健康App專區

發布時間: 2022/06/08 13:45

最後更新: 2022/06/16 12:30

分享:

分享:

食油過度加熱可能會產生致癌物

食油過度加熱可能會產生致癌物

在家煮食,要懂得選擇合適的食油!不同的食油,冒煙點也不同,部份只適合低溫煮食,若過度加熱,可能產生致癌物質。營養師將講解橄欖油、花生油、粟米油等食油,適合煎、炒、煮、炸或是其他烹調方式。

最新影片推介: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關閉描述, 選擇
      Advertisement

      長時間加熱或生致癌物

      根據本港食環署的資料,食油本身含有一些雜質,例如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這些雜質經過長時間加熱後,可能會變得更為濃縮,或有時存在於加熱過程時所產生的油煙內。部份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曾被發現可致癌。

      某些植物油如花生油,亦可能含有天然存在的「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是一種人類致癌物。另外,有報告指出,食油經多次加熱後可能會釋出小量2-丙烯醛,這種物質對實驗動物產生毒性作用,但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至今仍未得到證實。

      低溫煮食VS高溫煮食

      營養師吳耀芬(Kathy)曾受訪講解不同食油所適合的烹調方式。她表示,有3種食油冒煙點較低,只適合作涼拌沙律、小火炒、煎等較低溫的煮食方法。至於冒煙點較高的食油,則適合大部份烹調方法,包括高溫煎、炒、炸等。

      點擊圖片了解食油的冒煙點、適用的烹調方式:

      點擊圖片放大
      +4
      +3

      高溫烹調產生反式脂肪 增患心血管病風險

      另根據食安中心資料,食油經高溫精煉或烹調也會產生反式脂肪。過量攝入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臟病、肥胖症及某些癌症的風險,其中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尤甚。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牛油和豬油中的動物性油脂,含較多飽和脂肪酸。至於大部份植物性的食油,如粟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等,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不過,植物性食油也並非全數健康。例如,椰子油和棕櫚油便以飽和脂肪酸為主,經氫化的植物牛油和起酥油則含較多的反式脂肪。

      以下為多種食油的脂肪酸百份比:

      食安中心提醒,每種食油每1克可提供9千卡的熱量,即使用的是健康的食油,也需要配合蒸、少油快炒等低脂烹調方式,以減少脂肪的攝取量。

      營養師吳耀芬表示,各種食油所含的脂肪比例不同,植物油較好,因為不含膽固醇,但並非每種也好。

      我會較推薦橄欖油和芥花籽油,因為它們所含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相對其他食油高,用來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以及增加好膽固醇水平的功效較好。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羅嘉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