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退休中大編輯憶受兩位中大校長親炙 任海洋公園義工揭餵企鵝穿厚衣秘密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2/06/29 15:43

最後更新: 2022/07/03 16:39

分享:

分享:

退休中大編輯盧達生憶述在中大校長室工作時,與馬臨及高錕兩位校長相處的往事。

有沒有幻想過自己71歲是何等模樣?眼前的盧達生未退休前任職中文大學的執行編輯,驟眼看以為60出頭,沒有大肚腩,fit爆的身形,他謙稱沒有刻意保養,還自言饞嘴,近年才注重飲食。筆者嘗試抽絲剝繭,找出凍齡底蘊。

沒有三高,不用吃藥的盧達生,原來一直熱愛運動,他在中文大學工作時,很多球類也喜歡,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2012年退休後,乒乓球日日打,因為方便,吃完午飯就可以開波;晚上則打網球。近年則轉而行山,一個月會行數次。「最近便『劏青蛙』(因香港島的形狀似青蛙,即是由港島東行到港島西,大約行5小時左右。」

前一陣子,他又嘗試每天跑10K,但腳痛到不能動,甚至試過跌倒入急症室,醫生都說不可再這樣跑步了。盧達生沒有因此而動也不動留在家,他熱愛攝影,影相拍照也可以花半日。「攝影學了好幾年,又參加了香港觀鳥會的紅耳鵯俱樂部觀鳥導賞員訓練班,雖然因為疫情,未試過帶團,但就會約埋一班人去影相。」

盧達生說太太煮飯少油,衝口而出說一樽油可以用一年(後來改口用幾個月)。有沒有咁誇張就不知了,或許少油真的有幫助,令盧生咁fit。(攝影:黃建輝)

他們會去塔門影燕鷗、去南生圍及大生圍影水鳥。但說到最近一次去大帽山觀鳥就好興奮。「這隻點胸鴉雀很少見到,好特別,大家通風報訊,於是幾百人圍著這雀仔影相,但牠又不怕人,所以大家都拍攝得到。」

去南極都無海洋公園經驗

退休後除了運動、行山、攝影,盧達生一周也有三、四天去做義工,就好像帶給他許多難忘回憶的海洋公園。「見到海洋公園在Facebook招募義工,我對生態不懂,所以便參加。」

最新影片推介︰

這個由黃金時代基金會聯同海洋公園與信和集團於2016年首次舉辦的「黃金導賞員計劃」,招募退休人士成為義工,於園內展館擔任導賞員及護理員,推動社會服務和綠色生活。他最記得是2017年,他和另一位義工有份帶中學生去四川熊貓基地作交流學習,難忘又開心。

但就算在海洋公園,也一樣有許多難忘的回憶。像「南極奇觀」有約100隻企鵝,3個不同的品種,做護理員要學習餵食及清潔。

在海洋公園「南極奇觀」館餵企鵝,盧達生印象最深刻。(圖片:被訪者提供)

照顧企鵝要好小心,少許細菌,一隻企鵝染病,其他也會死,所以我們要穿厚重的保護衣,一天出入幾次都要換衫。但是想到就算去南極,都無機會這樣餵企鵝,這經驗就十分難得。

盧達生又會學習如何用電動牙刷幫海豹刷牙,還會餵飼海龜。「我記得有一隻漁農署送來的海龜,因為被螺旋槳打爛了龜殼,已醫唔返,不能送回大海。我們要餵牠之餘,還要辛苦地幫手將缸內的便便吸出來。」可惜,海洋公園現在並不是所有展館都開放給義工,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仍然有幫海洋公園的「海洋奇觀」做電子書,介紹不同海洋生物的特性,力求完美的他,見到展示方式有改善,也感到很滿意。

海洋公園黃金導賞員畢業學員合照,盧達生(右三)也是其中之一。(圖片:被訪者提供)

「登七」還要去學習動畫製作

他又有幫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除草。「除草的時候,竟然發現有青竹蛇,但如果你不搞牠,大家是相安無事的。」當元朗大棠紅葉盛放時,盧達生又會去做義工。「那裏有些展板提醒大家注意環保,我又會和遊人玩遊戲,甚至維持交通秩序,這樣就花了一整天。」

一把年紀的盧達生,停不了的義工及學習,還報讀城市大學的「創意數碼媒體設計及製作助理證書」課程,學習如何製作動畫。「同學大部分都是20幾歲的後生仔,只有幾個六十歲的退休人士。有個40多歲的女同學也是由零開始,我很多時候做不到不知怎樣好,但她說她也失敗了許多次,但她覺得年輕人做得到她也可以,所以最後成功做到動畫出來。我也受到她的感染,要學習她不怕失敗的精神。」

學海無涯,完成這個課程,盧達生打算繼續學網頁設計,終於明白為何他一點老態也沒有。 

點擊圖片放大
+7
+6

我在中大校長室的日子

自言中學畢業就出來工作的盧達生,有幸在中文大學的校長室工作。那時候馬臨教授還未升任校長,後來一年後升職(1978年),成為中大第二任校長,就叫盧達生去校長室幫手。

馬校長對我非常好,不斷鼓勵我去學習中文,又叫我在中大sit in一些中文課程,甚至叫中文秘書幫我修改信件及稿件。

盧達生說馬校長退休後,更有寫信鼓勵他。「他說我做得幾好,表現不錯,叫我繼續努力!」而他也不負馬校長的期望,2000年獲香港公開大學(現為香港都會大學)語言與繙譯文學士學位。

中大前任校長馬臨教授(右二)未過身前,每年都會與盧達生及同事校友在馬會聚會。(圖片:被訪者提供)

服務過馬校長,之後就輪到大家都認識的高錕校長。「他很好人,學生得罪他也不會責怪。」高錕未能在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前,早一點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盧達生也替他婉惜。「他曾說過拿不到獎,是因為諾貝爾獎通常是頒給理論性研究多一點,而他是practical就比較困難。」

1995年,盧達生已轉而作為中大新亞書院《新亞生活月刊》的執行編輯,由最初甚麼也不懂,後來要一腳踢負責寫稿、排版、製作過程,都難不到他,直至工作至2012年退休。他最難忘是1999年新亞書院50周年,舉辦很多活動,而他就一個人同時間負責幾本書的出版工作。「既要做《金禧紀念活動特刊》,又要做傅聰鋼琴演奏會的場刊,一個人做很怕出錯,但能夠完成是很開心的。」

記者:何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