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貼士】立秋過後慎防秋燥 中醫師建議飲食要增酸潤肺
發布時間: 2022/08/23 10:56
近日天氣反覆,一時天晴炎熱、一時雨後涼風,其實已剛剛過了立秋,代表秋天即將降臨。這時要配合節氣後的氣候轉化,註冊中醫師許懿清提供了不少保健貼士及食療,讓身體合乎秋季養生之道。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秋天慢慢到來,也代表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這是農人的重要節氣,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許懿清中醫師說:「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應切記秋不食辛辣、初秋護肺;還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才是秋季養生方法。對港人來說當然難跟隨,也應減少捱夜及盡量早起。」
踏入初秋,身體容易出現感冒、咳嗽等不適。立秋乃初秋之季,在中醫角度上,秋燥是令人感冒的致病因素,即「邪」之一。凡是因感受燥邪而出現咳嗽或其他類似感冒的症狀時,要先判斷是否屬於表證,即感受外邪包括燥邪而來的病,之後當辨證論治。
許醫師補充:「要分辨是患上感冒還是秋燥引起的咳嗽不適,要看感覺到沾寒沾凍即寒熱往來、有否頭痛、怕冷氣或風、有否發燒等。另外,是否因感受燥邪而咳,如有口乾、嘴唇焦燥、大便極乾、咽喉乾涸、乾咳無痰或痰黏難咳、鼻孔及鼻垢亦乾、聲音沙啞等。若出現了3項或以上徵狀,大概可以確定自己的身體是有『燥』的存在。」
燥邪入侵致病
她解釋燥邪最易經由鼻、口侵襲肺臟:「燥屬秋季主氣,肺乃嬌臟,喜濕而惡燥,肺開竅於鼻,而口和咽喉也與肺臟連通。燥邪入肺後,本來用作滋潤養肺的津液會減少,咽喉缺少肺臟的津液來滋養,會導致咽喉瘙癢,乾咳、痰少或痰中帶血,甚至呼吸不順暢、胸部疼痛,也會出現大便乾燥、便秘等症狀,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裏,燥邪侵肺後也會令大腸失去滋養,甚或引起腸熱,腸燥就會在大便中反映出來。」
秋燥亦有溫燥及涼燥之分,溫燥的症狀以頭痛發熱,稍為怕冷、怕風吹,咳嗽但痰少,痰很難咳出、甚或痰中帶血,較口渴、愛喝涼水,嘴唇乾焦,咽喉乾涸,心情易煩躁,大便較乾結難排。涼燥的症狀以頭痛鼻塞、發熱、怕冷、汗難出或無汗,且有嘴唇乾裂、咽喉乾涸,乾咳而痰少,痰質清稀無血。
秋天主肺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要小心保健。許醫師指患上新冠肺炎病情會否更嚴重因人而異,但為免容易「中招」或「中招」後症狀重而感到辛苦,最好就是不要令自己的「肺燥」,所以要戒吃辛辣、煎炸等熱氣食物,多吃具有潤肺功效的食材,喝夠水也是關鍵。
多吃酸性或白色食物
許醫師提醒可從飲食方面着手,立秋開始要多吃酸性食物或白色食物。「飲食上增酸可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秋季當令之色是白色,所以秋季宜適量多吃白色食物,如杏仁、雪耳、沙參、玉竹、雪梨、百合等。多喝些滋潤為主的湯水,少些消暑及化濕的食療。」
立秋以後氣溫仍高,人體對陽氣的消耗沒有減少,但天氣更乾爽,食慾也會增強。乾爽要潤燥,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多吃沙參、玉竹、百合、芝麻、蜂蜜、銀耳等較為滋潤的食物,以及一些平補之品,包括梨、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南棗、雪耳、山藥、扁豆、水蜜桃、杏仁茶和核桃露等。以滋養潤燥、補肺潤肺為主,也要兼顧養胃生津及健脾補益。
她推介了一款雙杏雙雪茶,有清肺、潤肺、去燥的功效,減少身體出現秋燥的機會,秋燥時節可每周服用2至3次。雪梨最好選有機無防腐過的,梨皮的止咳化痰功效很好,否則最好去皮才煮製。
雙杏雙雪茶
材料: 南杏仁5錢、北杏仁3錢、雪梨2至3個、乾雪耳3朵、陳皮一小片、冰糖少許、水2公升
製法: 去除雪梨皮上的蠟質,去芯,切小塊。雪耳浸軟後去硬蒂、洗淨、撕成適口大小,全部材料洗淨。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60分鐘,加冰糖煮至糖溶即成。
記者:張頌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