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科院暑假實習計劃圓滿結束 海內外尖子實戰香港科研 冀學成後貢獻香港創科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08/26 15:30

最後更新: 2022/08/26 15:48

分享:

分享:

應科院舉辦為期8周的暑期實習計劃上周五(19日)完滿結束,有參與學生分享,希望日後留港進修,貢獻本地創科發展。

「無創科、無未來」,為培育新一代本地創科人才,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下稱應科院)舉辦暑期實習計劃,今年招募了來自英國、美國及加拿大頂尖學府的學生,參與機構的科研工作,並透過參觀多間本地大型創科公司,讓學生了解業界運作及前景。計劃上周五(19日)圓滿結束,有參加者坦言實習後萌生轉科念頭,亦有本地大學生冀留港進修,貢獻本地創科發展。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期望:「同學們學有所成後,將來能為香港的科技發展而努力。」

活動中安排了多個業界重量級人物進行多場講座,講到他們的成功之道及行業動向。

廣納尖子參與計劃 實戰與交流並行

應科院今年向全球28所學府招募學生,加入「本科生暑期實習計劃」及「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實習計劃。約50名尖子在2,400多份申請中脫穎而出,實習生除了本地5所大學的學生外,超過一半來自英、美、加著名學府,包括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等,以及英國的倫敦大學學院、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等。芸芸學生當中,有首次來港的外籍尖子,也有在IB 國際文憑考試中取得近滿分的學生。

除了忙碌的工作外,亦舉行運動會,亦科學園的跑步徑一同跑馬拉松。

今年度實習內容「大革新」,學生不但獲派到不同研發部門「實戰」工作,了解香港科研生態,應科院亦為他們安排多個講座,邀請本港大型企業、機構靈魂人物,以及專業學者分享心得。他們更有機會參觀中銀香港、中國人壽(海外)、香港金融管理局及IBM等機構,親身了解香港創科行業實況。

金融科技大有可為 萌轉修創科念頭

何善雯(Belle)正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政治系一年級,是次回港參加「金融科技未來領袖學院」實習計劃。她說香港金融產業發達,又指業界應用金融科技時特別注重安全,致力保障客戶資料,相信相關領域大有可為。

正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政治系一年級的何善雯,實習後打算轉系主攻數據科學。

實習期間,她被派往參與利用機器學習偵測網絡攻擊的研發工作,過程獲益良多,更打算轉系主攻數據科學:「我對這方面一直有興趣,但中學時修讀文科,沒有相關背景,亦不懂得如何編程,原以為無法應付。經過這次實習,我發現只要願意學習、願意發問,以及學習速度快才是最重要。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只要有學習能力即可。」Belle直言,現階段決定畢業後會否返港就業言之尚早,但認為香港機遇處處,政府亦樂意投放資源,支援創科發展。

榮承信看好金融科技的發展前景,實習後打算副修與數據相關科目。

現正就讀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及法學預科的榮承信(Peter),也看好金融科技的發展前景,認為金融科技與銀行業息息相關:「相信創科和金融科技能有助銀行業發展。」生於銀行世家的他更表示,實習後打算副修與數據相關的科目。

親身感受創科助人 冀畢業後入行

香港大學應用人工智能三年級生張浩霆(Toby),以及劍橋大學化學工程二年級生鄒采頤(Cherie)則參加「本科生暑期實習計劃」,他們被安排到與應科院合作的私人學習機構貝智人工智能(Bridge AI)實習。該機構運用應科院的人工智能(AI)及物聯網感測(IOT)技術的科研成果,配合專業教育者的課程,改善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學習問題。

鄒采頤表示,透過這次實習認識到應科院的科技,如何「落地」幫助SEN小朋友。

Cherie分享,利用科技取代人手記錄資料,可以獲取更多、更全面的數據,不但操作上較便捷,亦有助日後發展其他相關技術:「這次實習認識到應科院的科技,如何『落地』幫助SEN小朋友。」她續指,自己去年曾到金融機構實習,認為不太合適,這次實習親身感受到科學助人並非空談,加深了留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想法。

張浩霆希望,港府可以增加資助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的名額,減輕學生負擔。

Toby亦分享,實習過程中認識到很多業內人士:「原來香港有那麼多對創科、對科技有熱誠的人,他們花很多時間及心機去研發項目,很感動!」他提到,港府目前有計劃資助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故畢業後打算留港進修,貢獻本地創科發展:「剛畢業的大學生未必有足夠資金讀碩士,這些計劃可減輕負擔,但名額不多,希望當局可以考慮增加名額。」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期望,應科院為香港帶來創新科技研發外,也要培育新一代本地創科人員,讓香港業界越見蓬勃。

葉成輝博士表示:「應科院除了為香港帶來創新科技研發外,培育新一代的本地創科人員,讓香港業界愈見蓬勃同樣重要。」應科院除了暑期實習計劃,同時亦積極尋求與大灣區內地重點大學,以及當地的本港大學分校和研究院開展合作。應科院將於內地舉行招聘,及為駐香港員工提供調往內地總部工作的機會,並透過在大灣區與大學和研究院合作,吸納其碩士及博士生參與研發,培育國際人才。他希望,日後能讓創科成為學生未來出路的其中一個選擇。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