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9歲意外觸電斷臂保命苦練以足代手 楊小芳走出傷痕堅忍追夢成藝術家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2/09/22 12:52

最後更新: 2022/10/03 16:11

分享:

分享:

行為藝術家楊小芳自小失去一雙手臂,今年33歲的她,靠自己的努力和正能量,活出精彩人生。

人們靠一雙手做出拿取、拉動、舉起的動作,執筆寫字、切菜舉炊、提筷吃飯……無一不用上手,如果沒了它們,會是甚麼景況?行為藝術家楊小芳自小失去一雙手臂,今年33歲的她,旁人以為這二十多年來她身與心都一定傷痕纍纍,身體無疑是,心卻不是,全拜她個性樂觀豁達所賜。

楊小芳發生意外時,年僅9歲。她與朋友在內地鄉下一個電力站附近玩耍,突發生意外,她走避不及被高壓電漏電所傷。電擊後她整個人迷迷糊糊,被救醒後,只見一隻手腫脹,另一隻手掌則焦黑一片,卻不感到痛楚。

「年紀小,對意外發生沒有太大感覺,我個性不屬於悲觀,也因為年少無知,不會像大人想得太長遠。」當下家人和她只聚焦要面對的問題——做手術。「我都擔心手術是否失敗,但不會想到手術後會變成哪個模樣。」她進行過十多次手術,切除雙臂手術逐步進行,留醫兩個月,可說是見證着雙手慢慢由有變無,她因此沒太強烈如突然醒來失去雙手的衝擊感。

最新影片推介:

重新學行上樓梯

除此之外,背部、盤骨和腹部也被波及,楊小芳僅得臉和腳無恙。留院期間都需要臥床,直至她做完最後一次手術,出院時她其實仍未完全康復。「我坐起身,雙腳兩個多月第一次觸地,我要重新學行和上落樓梯,因沒了雙手,平衡不同了,要重新感受身體的重量。我只能行到一級樓梯,慢慢行都穩的,要從頭掌握身體的感覺。」

身體桎梏沒有限制藝術家楊小芳的創作,她更常以「身體」作藝術創作主題。(周美好攝)

十幾次手術不單止是一雙手臂,因傷及脊柱,穿了一個洞,需要植皮,醫生說要用自身頭皮來植皮,她當時小小年紀,卻不知哪裏來的力量堅拒,由於情緒太激動,令她爆了血管做了一次手術,後來也用了大腿的皮膚來填補背部的傷口。

住在鄉間,她說沒有如香港般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的復康支援,出院就是回家休養,後遺症也陸續出現。特別是背部的傷口不小,植皮後縫針,拆綫清得不乾淨,部分遺留背上,年輕人身體復元迅速,埋口的位置遮蓋了遺留的針綫,小芳的媽媽逐一把這些針綫挑出,歷時一年。「記憶中,最痛苦是這一部分,又痛又漫長。」

自理以腳代手

回到日常生活,她一開始沒刻意去學習和鍛練,順其自然慢慢適應。「家人不懂得如何為我復康訓練,他們的思想較傳統,不會想到一個失去雙手的人,可以自己生活,覺得我只能被照顧。」

她一向個性獨立,出院後吃飯不愛被人餵,因為節奏不順,也有點好勝心別人覺得她不能自行吃東西,她執意要做到。「起初我想不到方法怎吃,便像狗般靠近食物低頭舔,慢慢訓練用腳代替手。」以腳代手漸成習慣,楊小芳提筷子、開電視、揭書本、用電話等也逐步上手。

以腳代手創作藝術品,縱然要比其他人多花很多時間,毅力令人佩服。(被訪者提供)

聽起來容易,但她確下過一番苦功,例如洗衣服,家中沒洗衣機要用衣刷,她說用腳拿穩衣刷是很困難的,擦乾淨衣服如何擠掉水份,要洗好多次才慢慢掌握到技巧,一切都要靠時間和觀察去解決,她說這是生活技能也是生存智慧。

受傷後楊小芳一直停學,2003年13歲來港定居後重上特殊學校繼續學業,學習氛圍、同學老師友善,令她重拾上學的樂趣。「雖然同學各有身體上的傷殘,我的身體狀況算比不少人好,大家會用自己較強的方面互相幫助,例如我常常為玻璃骨、嚴重肌肉萎縮的同學拿書包、斟水;功課好同學會教我數學、電腦軟件應用,甚至課餘教大家打機。」

她說過「沒有身體,我的創造能力就沒有了意義」,2017的作品「Strangers in the garden」。(被訪者提供)

人要靠自己活過來

學校有不同的資源和機會讓她去試,她說讀特殊學校時,你不想做也要硬着頭皮嘗試,從中鍛練及學習不同技能。「也令我們較能在這個平等環境裏,自信地生活。」

生活本平淡如水,但楊小芳在中四時經歷了一段難熬日子,因家庭問題情緒受困、身體過度勞損、皮膚出現問題,所有難題一湧而至,頓感懷人生無意義,她問自己為何活到像一個機械人。「每一日有一個固定行程:何時做甚麼,日復日如此,連我最喜歡的跑步運動,也感覺不到樂趣,跌入了一個情緒黑洞。那時無人察覺我有異樣,但我心知有問題,在瀕臨崩潰前向學校社工求救,但對方回應竟十分冷淡,我突然醒覺:人生都是要靠自己!又這樣活了過來。」

4年完成純藝術課程

在特殊學校完成中六課程,楊小芳往藝術方面發展,報讀香港藝術學院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純藝術課程,面試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面試後院長想收我,但他說學校沒太多額外資源予特殊學生,擔心收了我後相關的設備和配套未能配合。這方面我並不太在意,日常運作到便可以,毋須學校更改措施遷就。我一向抱持的信念是:是我適應環境,不是環境來適應我。」

但不是自己口裏說就可以,要消除對方的憂慮和相信也是不容易,楊小芳很理解院長的擔心。為解除校方疑慮,楊小芳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撰寫證明表示她身體能獨力應付,最終如願入讀藝術學校。她花了4年時間,修畢高級文憑及文學士學位,畢業後到現在,創作仍無休止。

楊小芳說:「常聽人說讀藝術無用,將來難找工作會『揸兜』,早期真的不敢想像會從事。」結果她一頭栽進去,至今仍創作不斷。這作品是2021年創作,名為「I’m fine」。(被訪者提供)

老師發掘畫畫天份

她的藝術天份並非自小培育,而是由自己慢慢摸索,有機會畫畫她就自然專心致志投入,老師見她喜歡,不時帶她去看不同展覽,有中有西,她對水墨畫情有獨鍾,當時香港的藝術不如現今的多姿采,她坦言頗感沉悶,卻在一次展覽上,認識了華裔畫家陳慧老師,問她是否很想畫畫。「我輕描淡寫說:『不是很想,有的話我會去做。』陳老師當時已移民加拿大,是次返港只是協助師姐搞展覽,她即晚致電邀請我幾天後到她家畫畫,於是由此開展畫畫之路。」

以身體為主題

事實上,讀藝術對她的挑戰更大,舉例她曾用再造紙創作一個作品,聽起來簡單,作品的外框需要親手製作,她要用腳操作鋸子,比起用手只是幾分鐘可鋸到一條木條,她卻花上半小時,最終都可完成,當技能得到「升呢」會感雀躍。她努力不懈突破限制,但楊小芳坦言如確實未能做到也不會勉強,例如明知難以拿起積梳鋸木,就會選擇其他可做到的工具和方法。

楊小芳現為全職藝術家,她創作多元,包括繪畫、陶瓷、錄像、聲音和裝置藝術,除了創作實體的藝術品,也是一位行為藝術家。表現形式大放異彩,細心留意她的藝術創作總是圍繞「身體」這個主題。「其實我沒發現自己一直以『身體』作為我的創作主軸,在藝術學校讀至第三年,有一個課題是回顧檢視自己過往的創作,赫然發現無論我嘗試用何種物料、不同方式,都是與身體有關,細細思索,創作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

一些手腳截肢的人士,會產生幻肢的感覺,如感到失去肢體仍舊存在,甚至是肢截位置有痛楚的錯覺,打從截肢手術後,楊小芳沒試過有幻肢感。「我對痛感沒太大感覺,我不大怕痛,這也許是我想用身體作創作主題的原因。」

點擊圖片放大
+4
+3

EATON HK「舞動節 」

香港逸東酒店聯乘香港芭蕾舞團、NOWNESS Asia及不加鎖舞踊館,將在今個星期舉行為期5天的舞蹈、電影、音樂及文學交界的現場表演。「舞動節 2022: A Void」,邀請超過40位本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創作超過 20 場現場表演。當中包括行為藝術家楊小芳。

日期:9月21-25日

地點:Eaton HK內的不同地點

節目時間表

記者: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