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靈】在港推動音樂治療十年  治療師張潔瑩:盼助家長改善親子關係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2/10/05 11:13

最後更新: 2022/10/05 11:28

分享:

分享:

張潔瑩會利用各種小樂器提供音樂治療。(攝影:黃建輝)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是近年頗為流行的身心靈項目,無論是私人機構或政府部門,亦有提供不同類型的音樂治療活動。擔任註冊音樂治療師近10年的張潔瑩,便一直以音樂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情緒支援,當中除有癌症及抑鬱症病人,亦會以音樂作治療作為親子教育。

究竟音樂治療是甚麼?張潔瑩(Carol)解釋:「簡單來說,它便是透過科學化的數據和活動體驗,如單向的聆聽音樂及各種互動體驗,例如唱歌、演奏、繪畫、玩樂等方法,為受助者達到治療目標,包括減壓、焦慮、抑鬱,或為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如患自閉症兒童去建立社交關係,或抒情內心感受,幫助改善受助者的身心靈發展。」

Carol現時會為政府醫院病人作治療,亦有作個別的治療課程,包括單對單以及小組形式。「近年亦多了公營或私人機構,為增加員工的身心靈發展,也會舉辦定期的互動體驗,因為大家愈來愈意識到,不是要到有病才去醫治,故甚至不用治療這字眼,而是以進行音樂活動來代替。」

創立治療中心近10年,Carol坦言面對不同挑戰。(攝影:黃建輝)

起步不容易

雖然音樂治療開始多為人識,張潔瑩指約10年前它絕非主流,全港可能僅約15個註冊音樂治療師。她對此有興趣也是機緣巧合:「我14歲起就在英國讀書,有年暑假到美國的音樂學院進修歌曲創作,無意發現有音樂治療這科目,因感有趣,後來就在英國看沒有相關的大學課程。」

Carol笑道:「當年教授也講,我返香港發展,可能很多人不明白音樂治療是甚麼,故我們要準備不同的解說方案,如一分鐘內的講詞、一杯咖啡時間的講詞,以至兩三小時的講詞等。」

2012年畢業後,她在港創立治療中心,坦言起步時並不容易,覺得自己不止是治療師,更是一個市場推廣員。「最初要常做宣傳,去幼稚園、特殊學校、老人院派單張,又要開設IG平台,還要為治療中心管數,而我一直沒有找拍檔或請員工,因為喜歡一個人去工作,所以自覺還有許多不足,如公眾教育可以做到更多。」

透過各種音樂互動內容,達到跟受助者溝通的效果。(攝:黃建輝)

助癌症病人紓緩

Carol近年亦有為醫院引入音樂治療,幫助癌症復康者做靈養服務,當中有不少難忘經歷。「記得自己首次接觸一位由醫院社工轉介的男性病人,他對音樂治療很抗拒,在20分鐘見面時間中,我嘗試讓他唱歌,或引導其講話,可是對方反而變得緊張,效果弄巧反挫,可說是一次挫敗的經驗。」

其後她向大學教授請教,改善治療技巧,並學習用受助者的年紀背景作切入點。「後來我為另一位女病人作治療,沒有問她想聽甚麼,自己就主動唱《上海灘》,這樣她就被音樂吸引住,順利進入療程。」

後來Carol發現這位病人看以樂觀積極,卻似乎暗藏自殺傾向,於是便向醫院社工匯報再作跟進,此個案也讓Carol重拾對音樂治療的信心。她分析:「音樂治療的內容很多時都要調節,如老人家便多講羅文、葉麗儀等金曲,年青人便由MIRROR、BLACK PINK入手,視乎不同受助者而調節。」

為自閉症童設計內容

除了重病者這些較極端例子,音樂治療亦往往應用於親子關係中。「有些家長可能不太懂如何跟小朋友玩耍,或者帶小孩去公園玩,自己就坐著做其他事;其實透過音樂互動體驗,如一些簡單樂器、敲擊,可達到互動溝通的效果。」

點擊圖片放大
+4
+3

她指音樂治療亦常用於阿氏保加症的小童,因為他們可能只是不擅於鑒貌辨色,但通過互動活動,都可以增加對孩子的了解。「當然自閉症有不同的譜系,如果是不能講話,甚至有自殘行為,或有特別體感需要如害怕嘈音,便要作出不同的設計內容。」

幾年疫情期間,對各行各業都帶來衝擊,張潔瑩的治療工作亦受影響,例如因醫療機構加緊防疫措施,她已久未能到醫院做靈養音樂治療,但就多了為社區團體的表演活動中,加入音樂治療的元素。

「這幾年很多人因為工作或經常要困在家中等不同因素,容易受困擾或感到焦慮,有時間的話,能做一小時的放鬆活動體驗,對抒緩情緒是有幫助。」她又建議,就算不去找尋治療,有時在家可以高聲唱唱歌,已是很好的自我治療。

最新影片:

作為一位管理情緒的治療師,Carol又如何為自己減壓?她笑道:「我也是喜歡唱歌啊,平時我也會做街頭演出,在我的生活中,有三分一是做治療,三分一是音樂教育,另外便是表演工作,而三者都很喜歡。」

Carol又指,自己有兩個電話號碼,一個是工作用,一個是私人用途,而她在放工後,若沒有必要事情,便不會看工事的電話信息,盡量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記者:陳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