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做通渠工60年養大四子女 「渠王」嚴照棠展現香港人拼搏精神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22/10/07 17:00

最後更新: 2022/10/09 13:38

分享:

分享:

「渠王」憑街頭廣告成為文化icon。

看到「渠王」二字,自然聯想到在城市大街小巷中出現的街頭宣傳字款。從事通渠匠超過半世紀,現年76歲的「渠王」嚴照棠,最初為餬口養家,開始在街上書寫廣告,持之以恒,竟成就一幅香港文化風景,更被視街頭藝術家,體現了香港人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

近年「渠王」嚴照棠(棠叔)常現身於不同的文化活動,除早前有咖啡店為其舉行小型展覽,其後又應「Affordable Art Fair」及「SUB(X)TURE:搞場大龍鳳」邀請舉行書法展覽,不少宣傳形容他為繼「九龍皇帝」曾灶財後,另一位甚具代表性的街頭藝術家。

「渠王」嚴照棠至今仍未考慮退休。(攝影:曾耀輝)

【街頭藝術】渠王嚴照棠深水埗展覽 搵食廣告字款成本土藝術

76歲嚴照棠,依然精神飽滿,聲線洪亮,多年來他以渠務工作養妻活兒,現在四個子女都已出身,未必再為糊口而工作,但「渠王」卻從未想過退休。「因為這是我興趣,只要身體仍堅持到,就會一直做。現在很多新樓水渠設計複雜,有些水電師傅未必很了解渠務,好多客人仍會找我去處理,自己做得滿足,又可以幫到人,就十分高興。」

由茶樓小工做起

「渠王」的人生故事,其實也是上一輩香港人努力拼搏的典範。

60年代,嚴照棠約15歲時由內地來港,最初在茶樓做樓面,當時月薪僅約180元,他有感生活艱難,便轉做地盤水喉工,雖然比以前辛苦,但總算可賺多一點錢。

香港後來開始興建公屋,棠叔看著一幢幢大廈,每家每戶都有水渠,像看到了工作機會,因為有過地盤做水喉的經驗,他便去五金舖買了各種工具,當起通渠匠。從未學過師的棠叔,所有技藝都是靠自學而來。「遇到藏在地下的水渠,自己處理不到,但我性格不喜歡認輸,晚上睡覺時都會苦思辦法,然後去買工具,總之一定要做到為止。」

每一個筆劃,都見證著棠叔的工作寫照。(攝影:曾耀輝)

美感天生俱來

為了爭取更多生意,棠叔開始用傳統的手寫廣告,最初把寫有「通渠」和電話號碼的小單張放入大廈的信箱,後來發現被人丟了一地;之後他改用貼紙貼在樓梯間或燈廂,但效果也不顯著。其後他在新蒲崗看到賣藥的街頭廣告,就照樣拿起畫筆在街道和牆上書寫宣傳語句,自此,「渠王」的電話號碼便遍布全港大小角落。

對於自己的得意「作品」,棠叔滿有心得表示:「香港幾乎甚麼地方都寫過,離島、沙頭角都有,不過最好是選人流多的地區,有汽車經過的橋底、斜坡,就要寫得大些,經過的人看得多,自然便會入腦。」

棠叔的「渠王」廣告字款十分統一,黑白分明,久而久之成為簽名式標記,只此一家,別人也模仿不來,棠叔其實從未學過書法,美學天份與生俱來。他憶述:「小時候讀書,老師己讚我寫字端正飽滿,還要我幫忙寫學校通告。」

點擊圖片放大
+4
+3

見證時代變遷

棠叔多年來把書寫廣告變成城市墨寶,也見證著時代的演變。「以前用固網電話,每隔幾小時就要打電話回家,看看有沒有生意;之後有了傳呼機、手提電話,就方便很多。」近年「渠王」在朋友幫助下,開設了官方IG帳戶,固然是更方便聯繫,也能把具本土色彩字款,經社交媒體發揚光大。

最新影片:

塗鴉雖然已普遍視為文化藝術,可是不少作品因指未經合法批準,一直存有灰色地帶。早前有政府部門亦指部分貼滿街上的渠管廣告,或屬違例行為。不過「渠王」方面就指近年已很少在街上書寫廣告,亦轉而受邀為不同文化活動上作書法示範。

「渠王」廣告的獨有美學特色,已成簽名式標記。(攝影:曾耀輝)

憑著通渠工作,養大了四個子女,棠叔也感概原來已在這行做了逾60年,孩子現已移居海外,棠叔和太太繼續留港,也未想過離開。「如果年青一點,可能都會考慮去外國,在唐人街一樣可以做通渠,現在就不會了,仍然可以有心有力繼續幫到人整水渠,我已經十分滿足。」

一生人只要專注做好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有成為大師的機會。

記者:陳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