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大腿關節痛、長短腳?   分析髖關節炎 3大成因   及早醫治減少傷害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11/09 11:00

最後更新: 2022/11/09 11:28

分享:

分享:

髖關節是我們下肢連接著盆骨的一個關節,也是人體承受重量最大的關節之一。這個關節表面原本由光滑耐用的軟骨所覆蓋,有卸力及潤滑的作用,但當這層軟骨受到破壞或磨蝕的時候,就會引發髖關節炎。

骨科專科張智諾醫生表示,髖關節炎在臨床上很常見,「因為髖關節和膝關節一樣,都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之一,當我們活動、走路、站立、跳躍,甚至坐着的時候,它都承受很重的壓力。當它的軟骨磨蝕了,關節炎便會出現。」

張醫生指出,髖關節炎有三大主要成因:

1.    退化性關節炎——也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多在較年長的患者身上出現,通常五十歲以上。「可能是身體過重,或日常的身體活動負重比較大,經年累月磨損之下,便會產生退化。」第二類是髖關節發育不全,主要由於先天因素,或後天在嬰孩時期姿勢不良,令髖關節長期處於半脫骹或脫骹的狀態,繼而令關節退化提早出現。

2.    股骨骨頭的缺血性壞死(俗稱骨枯)——張醫生表示,它的影響因素包括長期過量飲酒,長期服用類固醇,以及髖關節曾經受創傷,例如骨折或脫骹等。

3.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的毛病,會令髖關節的滑膜增生及肥厚,繼而蠶食軟骨,患者通常有家族病史。

髖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的其中一個分別,是在早期的時候較難發現,這是因為髖關節處於身體比較深的位置,由很多肌肉及軟組織所覆蓋着。「一般患者通常會覺得大腿關節或臀部的位置有痛楚的情況,活動時不暢順以致影響生活,例如上落樓梯,上落車,蹲下綁鞋帶,穿襪子,剪腳趾甲等動作都會受影響。若嚴重起來更會有長短腳的問題。而由於髖關節炎會影響我們整體的步姿,所以有時會導致腰背痛,或者另一隻腳的關節也出現痛楚。」張智諾醫生說。

至於治療方面,由保守治療到置換髖關節,都是常用的方法。

「通常我們會先向病人進行問症,看看他的症狀以及日常生活功能,然後會進行身體檢查以及X光檢查,以評估髖關節退化以及變形的嚴重程度,再設計一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張醫生表示,「若髖關節炎仍在早期,醫生會先建議保守治療,包括減輕體重,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上注意姿勢,另外也會建議物理治療以及處方消炎止痛藥。」

若保守治療不能有效控制症狀,而這些症狀又影響日常生活的話,醫生一般會建議手術的方法,而最常做的就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張醫生解釋表示,「這手術的目的是減輕痛楚,改善長短腳的問題,也希望能夠提升關節活動的幅度,改善步姿以及活動能力。在手術過程中,我們會先磨走以及移除退化及磨蝕了的軟骨及骨頭,然後在髖關節的一邊放進一個杯,裡面有一個軟膠或陶瓷的假體。而在股骨這一邊,照樣先取去退化的骨頭,然後放進一個金屬的人工關節,它頂端的接觸面是由金屬或陶瓷製成。組合之後,就成為一個全人工關節。」

現在的人工關節物料日趨成熟,而耐磨度亦提升,所以人工髋關節一般都可以使用15至20年以上。而最新的機械臂手術,也可以增加手術的準確度,令手術的效果更好。病人應向骨科醫生詳細了解,再作出決定。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