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龍效應】良師一句「我教的學生是最棒」 女生由中文不合格到奪A

育兒資訊

發布時間: 2022/11/02 13:13

分享:

分享:

老師一句說話,成功鼓勵女生進步。

這一年我都在投入修讀心理學碩士課程。說到心理學,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實驗,就一定是有關於自我應驗預言-「畢馬龍效應」的實驗。這一個實驗是有關心想就能事成。

實驗內容:哈佛大學的學者於一間美國公立小學做實驗,共有350名學童分布於6個年級參與實驗。研究者刻意誇大其詞,說這是「哈佛學習變化測驗」,並告訴老師這是專為預測那些孩童即將突飛猛進而設計的。其實這只是一般的智力測驗。

研究者並沒有將測驗結果告知老師,反而他們分別在學生群中,隨機選出五分之一的學生為潛力種子,並將名單交給老師,聲稱經過哈佛測驗的評估,這些學生應該會在明年突飛猛進。此外,他們特定要求老師不要向學生或家長透露測驗的事。

一年後所有學童再次接受測驗,6個年級的學生智力都進步了,但是潛力種子的學生表現遠遠高於同儕。

這種現象稱為「畢馬龍效應」,幫老師預期某些學生有較好發展時,他們真的變得更優秀,這顯然是一種自我應驗的預言。也許是老師對潛力種子學生的態度不同,或者是對他們投入更多的關注,不自覺以各種方式鼓勵這些學生積極進取。

最新影片推介:

我喜歡這個實驗的原因,是因為我都有一個同樣的經歷。中五考會考的時候,我的中文不合格未能夠升上預科。當時中文對我來說是十分困難的科目,我如何努力都無法得到進步。幾經辛苦重讀後再上預科。中六的第一天,老師說:「我教的學生中文會話是最棒的,許多同學都會在公開試取得A的成績。」

這句說話像是有魔力,可能這句說話給予我信心,又或者我不想沾污「我教的學生中文會話都好棒」這句說話的威名,在會話方面我都多加努力去練習,甚至參與校外比賽,額外投放精神和時間去進步。最後我在公開試真的奪得了A。

從此,我對自己演講的表現都很有要求。凡是要拿咪高峰的時候,我都會要求自己做得很好,一切都是來自當年老師那句說話。

我對我兒子用了相同的策略:「你是個喜歡看書的孩子」、「你很擅長講故事」「你的觀察力好棒」。這些說話是否事實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我相信作為父母或作為教育者,我們的預期或我們的說話具備有催眠能力,具備有感染成功的魔法。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TOPick推出「Band1學堂」,更多教育升學資訊︰https://bit.ly/3a6HT6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