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恐龍】中大鐳射重塑飛行演化 證實鳥類祖先用肩膀肌肉上拍飛行
發布時間: 2022/11/15 04:00
古生物學家從生物骨頭化石中推斷,飛行恐龍的早期飛行狀態為利用肩部及胸部肌肉,分別為上拍飛行及下拍飛行提供動力。由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鐳射成像技術,發現支撐古代飛行恐龍撲翼的軟組織,進一步驗證科學界對早期飛行狀態的假設。
研究團隊利用鐳射螢光成像技術(簡稱LSF),應用在一千多件存活於侏羅紀晚期及白堊紀早期、從中國東北出土的近鳥類(paravians)飛行恐龍化石樣本,集中檢視依附著肩部與胸部位置的組織,並將數據進行定量骨骼重建。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論文第一作者文嘉棋表示,軟組織一般難以保存,只能通過骨頭化石暗示其存在,故難以被發現,團隊成功透過LSF觀察到,「研究中的LSF數據證實了恐龍的祖先利用肩膀肌肉為上拍飛行提供動力,以及胸部肌肉為下拍飛行提供動力。這些重要數據使古生物學界能夠更準確地重構早期的飛行能力。」
化石樣本還包括一種活躍於1.25億年前的早期有喙鳥類、以中國著名哲學家命名的孔子鳥屬(Confuciusornis),組織重構顯示該鳥類胸部肌肉較弱,而肩部肌肉則較強壯,為孔子鳥上拍飛行提供最早期的證據。
古生物學界一直想拆解部份早期鳥類缺乏胸骨的謎團,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論文合著者Thomas G. Kaye稱從LSF資料分析可見,早期鳥類如具標誌性的近鳥龍屬胸部位置結構較弱,是牠們缺乏胸骨的原因,由於牠們並沒有充分利用胸部肌肉,因此在不需要胸骨的情況下漸漸失去胸骨。
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科學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大部份在研究中使用的化石樣本,都在內地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展出,該博物館因其收藏的帶有羽毛的恐龍標本而聞名世界。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責任編輯:馮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