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腎」防風險 5大策略擊退6號殺手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12/08 15:00

最後更新: 2022/12/09 12:33

分享:

分享:

腎病是香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21年香港十大致命疾病之中,腎病排名第六。早期慢性腎病通常沒有症狀,到發現時已到晚期,患者需要長期洗腎或進行腎臟移植。任何年齡人士都有可能患上慢性腎病,及早預防和控制是關鍵,一個簡單的尿液測試就能準確檢測,每年至少一檢,有助減低腎病風險。

腎臟有排毒代謝的功能,幫助人體清除體內廢物和毒素,一旦腎臟組織長期受到嚴重損害,有機會導致腎衰竭,影響其他器官運作。老人科專科醫生葉珮嫦指出,腎衰竭是較難處理的病症,相比其他器官的衰竭問題,腎衰竭的死亡率特別高,「未演變成為腎衰竭之前,其實有一段時間可以預防或減慢腎功能惡化。只要及早發現,病向淺中醫,便可盡快控制病情。」

葉珮嫦醫生表示,腎衰竭的死亡率非常高。當發現腎病症狀時,病情已到達中後期,因腎臟血管經已損壞,甚至出現腎衰竭。

葉珮嫦醫生指出,腎衰竭患者因排水和平衡電解質都出現問題,需要洗腎,生活大受影響。

誰是高風險一族 ?
慢性腎病早期並無特別徵兆,由於初患者的腎臟仍有六成以上功能,往往未能察覺身體已響起無聲的警號,因此若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應立即正視並進行篩檢,趕在慢性腎病的症狀出現前接受治療,否則病情惡化,患者需長期接受俗稱洗腎的透析治療,或進行腎臟移植。

葉醫生表示,很多人以為慢性腎病是老人病,與年輕人無關,其實慢性腎病有各種先天和後天的成因,「任何年齡人士都應該每年檢測以了解腎功能是否有異常,把握治療慢性腎病的時機。」

葉珮嫦醫生表示,及早發現腎病,可透過用藥、控制飲食和運動阻延腎臟功能進一步惡化。

至於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包括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三高」人士,葉醫生解釋:「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有機會引致中風,亦知道可引發心臟病,但很少意識到與腎功能有關,所以不少三高人士都對慢性腎病的警覺性很低。這正是危險之處,因為隨着年日過去,血壓高、膽固醇高會影響血管和腎功能,演變成慢性腎病。」

中後期的腎病患者,其腎臟血管經已損壞。

5大治理策略
要及早防治慢性腎病,可循以下五大途徑入手:

1. 腎病篩查

現時最有效發現腎功能異常的方法是通過尿液檢查蛋白,以及通過血液檢查血清肌酸酐水平,以估算腎小球濾過率。檢查過程簡單快捷,只需使用尿蛋白檢測試紙,將試紙浸入尿液中,從試紙的顏色變化查出有否蛋白尿,其中微蛋白尿檢測結果有較高敏感度,是目前最新的尿蛋白檢測方式。如身為慢性腎病高危族,應提高警覺,每半年至一年進行慢性腎病篩查。

早期腎病,患者通常並無特異症狀,但會有蛋白尿和血尿。透過尿液檢查便可以得知有否血尿、蛋白尿。

2. 控制「三高」

慢性腎功能受損是日積月累而成,葉醫生指高風險人士最理想的預防方法是按醫生指引定時定量服藥,並定期覆診,「部分病人見血壓或血糖穩定便自行停藥、拒絕覆診,甚至自行調校用藥,到出現頭暈、血壓度數高之時,才食一粒血壓藥,或吃過海鮮後才食膽固醇藥。自行調整藥物劑量不但影響病情,更可能導致其他症狀如慢性腎病,因此病友切忌掉以輕心!」

根據葉醫生的經驗,穩定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問題,能保護腎臟免進一步受損,「不少中期腎病病人只需適當利用藥物控制血壓、血糖,並且控制飲食、避免服食影響腎功能的藥物,以及保持適量運動,病情便有所改善。」

3. 適當用藥

目前使用的慢性腎病藥物有兩大功用,包括緩減腎臟剩餘功能的下降速度,及防止腎功能惡化。常用藥包括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及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s),透過收縮或擴張腎內不同血管,減低腎臟壓力和減少蛋白尿,避免腎功能持續衰退。葉醫生分享說:「我曾治療中期階段的腎病病人,只需適當利用藥物控制血壓、血糖,並且控制飲食、避免服用影響腎功能的藥物,以及適量的運動,患者的病情便有所改善,既可緩解腎病的症狀,並且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

無論是否腎病的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每年抽血及檢驗尿液。

4. 定期身體檢查

葉醫生建議腎病高風險人士定期約見醫生並接受身體檢查,以了解自身風險。至於非高危一族,亦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並由醫生詳細講解檢驗報告,認識患上慢性腎病或其他疾病的風險;萬一發現有早期病徵,醫生亦可及時為患者制定合適的藥物組合及治療方案,盡快控制病情。

5. 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維持腎臟健康機能非常重要,日常保持均衡飲食,戒絕煙酒,多做體能活動,有助降低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避免成為慢性腎病的高危族群。

由於高血壓是腎病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所以每星期量度和記錄血壓,有助防止血壓大上大落,以致損害腎臟。

如有任何關於你的治療的疑問,請向你的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本文由註冊藥劑師梁善樂校正。
此欄目由阿斯利康全力支持
HK-8118 28/11/2022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