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肌要認清:濕疹、暗瘡、玫瑰痤瘡 皮膚科醫生講解醫治方法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12/02 00:00

分享:

分享:

口罩肌是疫情下的副產品,泛指各種因長期佩戴口罩而出現的皮膚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濕疹、暗瘡和玫瑰痤瘡。皮膚科專科醫生唐碧茜指出,這三種皮膚問題病徵症狀相似,容易混淆。如果患者胡亂自行斷症,隨便購買成藥,會延誤診治及令病情變本加厲。要有效改善口罩肌,必先認清各類型,配合針對性治療方案,才能令肌膚免受更大傷害。

一般口罩外層採用高密度防水物料製造,戴上後能阻擋外來污染物和病菌,但同時形成侷促的空間,當中積聚口水、汗水和油脂,容易滋生細菌引起皮膚問題。此外,部分人膚質敏感,對口罩的物料或配件過敏,因而誘發皮炎。

針對性治療法

皮膚科專科醫生唐碧茜表示,現時每星期都有受口罩肌困擾的患者求診,最常見的口罩肌類型分為濕疹、暗瘡和玫瑰痤瘡三大類,各有不同的針對性治療方法。

第一類 濕疹

成因:常見有三種情況,一是異位性皮炎,患者個人或家族有濕疹病史。二是刺激性接觸皮炎,因口罩緊貼皮膚,說話時會不斷磨擦皮膚,引起肉眼看不見的小傷口,破壞皮膚屏障。另一種是敏感性接觸皮炎,部分人對口罩物料例如橡筋帶、膠水、鼻位的金屬線等有過敏反應,或習慣在口罩上加香薰扣、噴灑精油和消毒液等,當中的物質也可能引發敏感性接觸皮炎。
護理方法:勤加保濕,減少接觸致敏源,選擇低敏的保濕及溫和的潔面產品,避免使用含香料、酒精、去角質例如水楊酸等成分的護膚品。
治療方法:因應病情,醫生處方藥物。其中外用非類固醇藥膏,如PDE4酵素抑制劑、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都可減低皮膚細胞內過度激活免疫系統的訊號,緩解炎症。唐碧茜醫生指,由於患者需要繼續戴口罩,病症難以斷尾,而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會有副作用,包括:皮膚變薄、微絲血管浮現、青光眼、白內障等。因此可因應病情處方非類固醇藥膏。以PDE4酵素抑制劑為例,適合輕度至中度濕疹患者,三個月以上的嬰兒至成人都可使用。

第二類 暗瘡

成因:基因、荷爾蒙變化、生活習慣等因素。另外,長時間戴口罩會令嘴部和下巴周圍的微觀環境產生變化。唐碧茜醫生解釋:「我們稱之為O形或U形位,口罩遮蓋令溫度和濕度上升,增加油脂分泌,阻塞毛孔,亦助長暗瘡性細菌滋生,例如常見的痤瘡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會分解毛孔內的油脂,刺激皮膚導致發炎。」
護理方法:保持皮膚清爽。唐碧茜醫生提醒患者切勿化濃妝,「有口罩遮蓋的部位盡量不化妝,未能避免的話,應選擇不阻塞毛孔的化妝品,同時減少攝取高升糖指數食物和奶類製品。」
治療方法:外用暗瘡藥、口服抗生素或異維A酸。

第三類 玫瑰痤瘡

成因:因面部血管持續擴張而引致的慢性病。壓力、刺激性飲食、紫外線、炎熱天氣等都會引發玫瑰痤瘡,佩戴口罩又熱又焗,更會磨擦面部皮膚加速血管擴張,令病情更嚴重。
護理方法:注意飲食,避免辛辣食物、飲酒或攝取過多咖啡因,做足防曬措施,避免用過熱的水沖涼,選擇性質溫和的護膚品。
治療方法:外用玫瑰痤瘡藥膏、口服抗生素,嚴重者可透過激光治療改善血管擴張情況。

從日常開始自救

疫情持續多時,口罩肌逐漸演變成一種慢性皮膚疾病,短期內難以根治,唐碧茜醫生建議患者從日常生活着手,留意五項重點:
一、簡化護膚程序,當皮膚狀態不穩定時,護膚應還原基本步,以免對皮膚帶來過多負擔,只需清潔、保濕及防曬三項基本步驟已足夠。。
二、注意徹底缷妝,但洗面次數並非愈多愈好,一日兩次已經足夠,太頻密會對皮膚做成傷害。
三、潤膚不要懶,每次潔面後要塗上滋潤潤膚膏。皮膚乾燥時,更要增加每天塗潤膚膏的次數,為肌膚建立保護屏障。油性皮膚可選擇清爽的護膚啫喱,混合性皮膚可使用乳液,乾性皮膚則需要高效保濕乳霜。
四、好的口罩大小適中,透氣度高,3D立體口罩能減少口罩與皮膚之間的接觸面及磨擦。
五、每4至6小時更換新口罩;如情況許可,每隔4時除下口罩,讓皮膚休息15分鐘。

雖然戴口罩已成日常,但口罩肌並非必然。當皮膚出現症狀應盡早求診,不要貪方便自行購買成藥治療。唐碧茜醫生提醒:「坊間常見的皮膚藥膏療效『大包圍』,裏面混合了多種成分,例如高劑量類固醇、抗生素、抗真菌藥等,功效看似萬能,但未經醫生斷症便胡亂用藥,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因此患者應及早求醫,對症下藥。」

近三年全民外出均要戴口罩,每日佩戴時間長達8至10小時,面部皮膚長期被口罩遮蓋,引發各種皮膚問題。

皮膚科專科醫生唐碧茜指出,口罩和皮膚磨擦造成皮膚屏障受損,口罩內的溫度和濕度偏高,容易滋生細菌及刺激皮膚,引發各種皮膚問題。

以上資料由皮膚科專科醫生唐碧茜提供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