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社會】退役九巴變士多進駐特殊學校 禮賢會恩慈校長:讓學生學習鄰里關係

升學教育

發布時間: 2022/11/25 17:09

最後更新: 2022/11/25 17:11

分享:

分享:

謝慶生校長(中)與有份在「恩慈士多」上工作的學生信誠(左)及梓輝,一起於巴士前合照。(湯致遠攝)

黃大仙區鳳德邨內的禮賢會恩慈學校內,停泊了一架退役雙層巴士,外殼相當有本土特色,畫滿舊時香港樓宇的獨有窗花、鐵閘樣式,更有4個醒目大字「恩慈士多」。這家別樹一幟的港式士多,由來自校內的學生負責營運,開放予大眾參觀,更成為了區內居民的一個新鮮熱點。校長謝慶生坦言:「恩慈士多承載了學校的一個共融夢。」

退役巴士計劃在全港不少中小學校推行,大多成為師生們額外的活動教學場所或休憩空間,而在禮賢會恩慈學校這一輛,所肩負的使命則更重大。

謝校長指:「禮賢會恩慈學校是一所特殊學校,但附近的街坊對學校一無所知,相互間極少接觸。後來我讀了一本書《解憂雜貨店》,大受感動和啟發,希望有一家聯繫社區的溫暖雜貨舖,這就是當初『恩慈士多』的構思。」

信誠同學示範在士多中上貨、點貨的工作,非常認真仔細。(湯致遠攝)

謝校長深信學校應與社區緊扣,特殊學校和校內學生更需要開放自己,多與社區人士認識、交流,而開舖賣貨無疑是一個最容易建立橋樑的起點。「巴士下層保留了原本的車廂設計,例如座位、扶手等;另一部分則為『社區士多』,由學生擔任大使,化身為收銀、銷售員等角色,在模擬銷售的過程中鍛練溝通能力,亦讓學生以主導角色服務區內市民;上層則改建成多元活動空間,用作舉辦共融活動、工作坊、展覽等,為學生及社區人士創造更多互動的機會。」

獲基金資助改裝

梓輝相當投入自己的崗位,對於操作收銀機非常熟練。(湯致遠攝)

巴士自2019年來到學校,然而成功申請獲批後,還有一連串的挑戰接踵而來,負責初期籌劃工作的鍾Sir直言:「雙層巴士有一定的體積和高度,能不能順利開進學校也是一個問題,幸好九巴團隊事先派員來視察,也安排了一架略小型一點的巴士給我們。但巴士本身的冷氣安裝、內部及車身外面的設計和改裝等,都需要資金,而且金額亦不低。」

學校後來成功於2020年獲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不單獲得所需資金,更獲派一隊「建.祝義工隊」,協助巴士改裝,令這輛「恩慈巴士」順利誕生。

謝校長(中)、負責計劃的鍾老師(左二)及鄒老師(右二)與信誠及梓輝一起分享活動的樂趣和挑戰。(湯致遠攝)

謝校長感恩指活動推行短短兩年,已明顯看見對學生和社區產生正面影響。「不但協助學生裝備自己,提升自己的社交及溝通技巧,更令他們願意開放自己與外界接觸。」

最新影片:

校長指曾有家長告訴他們,女兒在家努力練習說「歡迎光臨」、「隨便揀」等招呼用語至半夜,對活動極投入。「其實這種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很重要,因為大部分學生只與家人、老師同學相處,在家庭以及校內受到很好的保護,但當他們畢業後離開學校,踏出社會,就會很難適應,所以我們希望早一點讓同學與外界接觸,對日後發展會很有幫助。」

街坊送自製手工藝義賣

事實上,「恩慈巴士」亦提供了一個平台,讓社區內的街坊有機會得以接觸並了解智障人士的特質和需要,消除誤解、隔膜,拉近社區與學校的關係,達到共建共融社區的美好願景。

負責執行的鄒Sir興奮分享:「活動期間我們會邀請附近居民來參觀,其中一位街坊來到後,對我們說自己就住在學校對面,但多年來一直不知道原來是一所特殊學校,這次來到後覺得計劃很有意義。」這位熱心的街坊後來更送上自己編製的手工藝品作義賣,不單豐富了恩慈士多的貨品種類,亦溫暖了學校每一位師生,肯定了大家的付出。

「恩慈士多」上的貨架放有各式各樣的文具、小玩意,吸引街坊到來。(湯致遠攝)

其中有份負責營運士多的學生信誠以及梓輝,於訪問當天不只稱職地於崗位上工作,更向嘉賓示範自己的職務如點貨、收錢,投入的模樣讓老師們感到欣慰。信誠媽媽亦指,兒子因參與活動變得更有自信:「他本來比較怕羞,不敢望人,現在會大膽一點,而且很開心他會主動講自己想要甚麼,因以前別人給他甚麼他就要,很少會講自己的想法。」

學校希望藉着這輛「恩慈士多」,讓學校周邊社區發展成共融社區。(湯致遠攝)

作為特殊兒童的家長,平日難免會接觸到旁人帶着疑慮的眼光,而更多的接觸機會,對打破雙方的誤解最直接有效。「別人未必會明白這些小朋友的想法、難處,又或者會覺得他們很怪,但活動就可以讓大眾親身去接觸小朋友,明白他們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練習,一樣可以做到別人做到的事。而且小朋友日後畢業在社會面對人群,也需要練習,所以這個活動真的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