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障礙社區評分殘疾朋友:硬件配套不足 日常遇困難
發布時間: 2022/11/28 00:00
最後更新: 2022/12/05 15:30
由家門出發,乘搭交通工具,在食肆用膳,對大眾來說,是一連串再簡單不過的事。然而對於視障、殘疾、行動不便人士來說,過程可能波濤暗湧,困難重重。社會一直有聲音推動多元共融,社區中亦多了無障礙設施,然而這些硬件的設施能否惠及真正有需要的人士?除了硬件以外,還有哪些軟件可以配合?在無障礙的路上,我們的社會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要回答上述的問題,需要了解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包括自助組織的需要。你有設想過對行動不便或有健康需要的人士而言,要像健全人士一般如常生活的最大困難是甚麼嗎?香港復康會去年曾進行一項有關「殘疾人士社會參與和共融研究」的調查,訪問了821位公眾及殘疾人士,六成公眾人士認為影響殘疾人士日常生活的障礙來自他們自身的健康及殘疾狀況。然而在殘疾人士受訪者中,31%認為障礙來自外在環境的方便(無障礙)程度。
殘疾人士對無障礙程度感失望
健全人士可輕鬆使用的設施、路程或措施,對殘疾或有健康需要人士來說可能是一項挑戰,令他們難以外出。上述復康會的調查顯示,當大眾對一些公共設施,例如公立醫院或診所、公共運輸交滙處等的無障礙程度有較高評分時,殘疾人士的觀感可能並不一樣,當中分數差距可達15%至24%,反映所謂的無障礙設施未有真正為殘疾人士帶來預期中的便利。而實際上,殘疾及有健康需要人士在使用輪椅或其他行動輔助器出行時,經常會遇到配套不足的情況。
香港柏金遜症會內務副主席鍾小曼舉例,地鐵的旋轉閘機通道較窄,容易卡着使用步行輔助器的病友,近年多了闊閘機,情況才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鐵路站的升降機數目不足:「龐大的中環站只有在環球廣場出口有一部升降機連接地面,據說是因為屬早年興建,規劃受地政所限,暫時難以加裝升降機,病友如要前往區內不同地方就得繞道。」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副主席曾錦源也指出,藍田站只有一個出口設有斜道,即使區內有多個屋邨及屋苑,出入的居民和長者眾多,附近也有紅十字會學校和復康會,行動不便的使用者眾,站內亦只能提供扶手電梯,沒有升降機連接地面。
鍾小曼續指,部分商場的自動電梯速度過高,令使用輔助步行器或行動稍欠敏捷的人士難以使用。肢體傷殘人士組織迎風群傲社主席麥耀強也表示,部分大型商場的升降機位置隱蔽,未有清晰的指引,坐輪椅的他有次在尖沙咀港威中心苦尋不獲升降機,唯有隨清潔工人乘搭貨𨋢,離開時因為出入口較昏暗,也沒有明顯的對比顏色提示梯級,導致輪椅翻倒。曾錦源分享,在他工作的工廈,輪椅人士需要使用貨𨋢上落,令他不禁感慨:「輪友並非貨物,為何要使用貨𨋢上落。」
需要被忽視 日常生活遇困難
對於殘疾人士而言,除了交通之外,他們更希望的是可以如常生活,簡簡單單外出用膳,和親友相聚。但在一些細節上,他們的需要卻被忽視,例如餐廳門外的幾級梯級、過於狹窄的門口,甚至是疫情下進出指定場所的措施。
香港視障視全人士協會主席戴仁達指,視障人士初時難以使用安心出行進入指定地方,和當局溝通後,才容許視障人士使用紙本登記及在主要設施的出入口安排人員協助。他有感近年政府部門、公共運輸機構似乎減少了與視障人士代表溝通,令政策推出時,未有全面考量。「近期出席大型聚會前,要求參加者作自我檢測,並拍照出示。這樣的要求對健全人士來說可能很簡單,但就難倒了不少獨居的視障人士,他們檢測後也無法目視檢測結果,變相難以參加聚會,影響社交生活。」
香港柏金遜症會、迎風群傲社等自助組織,會關注不同地方的無障礙設施。麥耀強直言近年少了餐廳設有輪椅優先座的標示,另外他最近巡查暢通易達洗手間時,發現不少被人鎖上或佔用,令殘疾人士無法優先使用。他本人就曾經遇過被健全人士搶先使用暢通易達洗手間:「他們不理解正常洗手間沒有扶手或足夠的空位轉身,很容易令輪椅人士跌倒。」無障礙設施被佔用也出現在行人路上,戴仁達表示,有時引路帶會被裝卸貨物的人阻擋,帶來不便。
加強公眾教育 共建傷健共融社會
殘疾人士是社區的一分子,但他們走在社區間或不被尊重。曾錦源指他們有時會被旁人投以異樣的目光,令他們感到冒犯;也有遇到「低頭族」,專注手機沒有留意路面情況,即使輪友出聲示意和煞停輪椅,偶有碰撞仍會被人責怪。
麥耀強認為教育大眾傷健共融的工作仍有待加強。他表示迎風群傲社會舉辦一些輪椅體驗活動,讓中學生感受輪椅人士出行的困難,希望可以從小開始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促進傷健共融。除了看得見的傷殘,還有不少「看不見的傷殘」有待社會關注。鍾小曼期望政府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公眾關注不同需要人士的意識,例如引入新圖像代表「看不見的傷殘」,以照顧聾啞人士、腦科、精神科等病友。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