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理大分析深水埗類鼻疽屬吸入性感染 伯克氏菌可在颱風後空氣中存活

社會

發布時間: 2022/12/20 16:55

分享:

分享:

理大分析深水埗類鼻疽屬吸入性感染,伯克氏菌可在颱風後空氣中存活。(資料圖片)

本港今年至今累計有43宗類鼻疽個案,其中深水埗區早前出現多宗個案。理大團隊發現類鼻疽伯克氏菌可在颱風後的空氣中存活,估計深水埗區類鼻疽的傳播途徑屬吸入性感染。理大團隊又在深水埗區內泥土樣本,發現一種全新的菌株,懷疑由於區內植被減少加上大量降雨,加速細菌向地表移動並散播,相信類鼻疽菌集中在石硤尾區一帶。

團隊經環境調查發現,香港類鼻疽感染有明顯的季節性 ,颱風和暴雨後較常出現類鼻疽感染個案。今年自8月起深水埗區錄得27宗類鼻疽個案,理大聯同港大醫學院今年8月至10月在深水埗區採集了20個空氣和泥土樣本,分析類鼻疽在本地西九龍區的擴散情况,並於8月15日即風暴木蘭襲港後第5日,在白田邨地盤附近的一個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證實在颱風後空氣中會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表示,團隊將相關空氣樣本的伯克氏菌與染病個案基因作對比,發現白田及深水埗的確診個案是由一種首次在香港發現的全新菌株「ST-1996」引起。這種菌株最早在2016年一名深水埗區患者已出現,但當時白田邨重建地盤仍未動工,所以團隊認為地盤並非爆發源頭。

經過臨床證據及分子流行病學分析,蕭傑恒估計深水埗區類鼻疽的傳播途徑屬吸入性感染,再加上患者大部分有肺炎,屬吸入性感染病徵,所以團隊認為是空氣傳播,但不能確定是否唯一導致爆發的傳播途徑,暫時亦未能確定源頭。

研究又發現,由2016年至2022年,深水埗及石硤尾一帶的植被持續減少,消失了逾16萬平方米植被。蕭傑恒指,類鼻疽這種細菌會移動,遇上強降雨加速類鼻疽桿菌由深層泥土轉移到地表,而且在颱風期間被強風進一步吹散,便有機會造成空氣傳播。

類鼻疽這種細菌是會移動,原本在深層泥土中,當遇上大雨浸濕泥土,會好像一條「私家路」般,從底層自由游到表層,若表層泥土鬆散,遇到颱風或大季候風,很容易予泥土氣溶膠化,隨著強風擴散,導致空氣傳播。

團隊預計,明年的類鼻疽個案會增加,提醒居住地方接近山坡的市民,颱風之後數天,窗户應保持緊閉。又建議政府加強市區綠化並為感染肺炎病人額外進行類鼻疽檢測,相信可以阻止個案持續增加。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李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