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益菌不足增「長新冠」風險?科技園中大醫學院明年合辦「微生態峰會」探藥物潛力

特約

發布時間: 2022/12/29 10:00

最後更新: 2022/12/29 10:12

分享:

分享:

新冠疫情年復年,身邊總有親友曾經確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年初發表報告,指患上俗稱「長新冠」的新冠後遺症風險與腸道細菌失衡息息相關,患者的腸道微生態明顯「益菌」少「惡菌」多。腸道健康究竟跟免疫力有何關係?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及中大醫學院明年將會合辦「微生態峰會2023」,探討腸道微生態藥物的發展潛力和臨床應用,即日起可網上報名。
 

腸道是人體最大內分泌器官,內有一億個神經元,比脊髓上的神經元還要多,因此有「第二大腦」之稱。腸道微生態(gut microbiota)主宰免疫能力,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更可牽動情緒,影響精神和心理健康。當腸道微生態失去平衡,人體便容易受病毒入侵。不少研究發現,皮膚病、抑鬱症、大腸癌、自閉症,均與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及黄秀娟教授的團隊利用「總體基因體學(Metagenomics)」,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缺乏一系列影響免疫力的益生菌,再利用大數據分析,研發出提升免疫力的微生態配方(SIM01),經過臨床雙盲測試,證明可以減低新冠及其他感染的風險。其後他在科學園有份創辦的精進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NiiB GENIEBIOME)進一步把這配方研發製成口服微生態補充劑。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及黄秀娟教授的團隊利用「總體基因體學」,發現新冠後遺症風險與腸道細菌失衡相關。

陳家亮教授及黄秀娟教授在科學園創辦精進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腸道微生態科研轉化為醫學應用。

陳家亮與黃秀娟後來創立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集中進行及推動轉化研究,以作早期疾病檢測與預防。其研究團隊發現微生態可直接影響人的思想,再透過腸道微生態移植,改善患者的抑鬱徵狀及小童情緒行為問題,為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帶來一線曙光。此外,團隊亦透過檢驗糞便的細菌組合,判斷出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今年初,MagIC團隊再發現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診斷甚至治療「長新冠」。研究指出,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而患上不同亞型的「長新冠」人士(例如腦霧、腹瀉、脱髮)都有獨特的腸道細菌失衡狀態。現時,中大醫院已提供這項「長新冠」的診斷服務,而MagIC團隊將稍後公佈如何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去醫治「長新冠」。
 

腸道微生態對促進人體生理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扮演重要角色。針對腸道微生態研製的益生菌補充劑、甚至腸道菌群藥丸,其醫藥價值也是深不可測。由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及中大醫學院合辦的「微生態峰會 2023」將於明年1月13日在科學園舉行。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等多位重量級學者和嘉賓,將會探討腸道微生態藥物在香港和大灣區的潛力,並展示成功的轉化案例及臨床應用。
 

「微生態峰會2023」即日起接受網上報名,至1月9日下午5時截止,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腸道微生態的人士,可瀏覽:https://www.magic-inno.com/microbiomesummit2023

科技園公司、MagIC及中大醫學院合辦的「微生態峰會 2023」將於明年1月13日舉行,屆時多位重量級學者和嘉賓將會探討腸道微生態藥物的潛力及應用。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