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精神科醫生如醫療偵探抽絲剝繭 為病人鑑貌辨色尋找病情真相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3/01/03 18:14

分享:

分享:

精神科專科醫生鍾維壽退而不休,在公立醫院轉當兼職顧問醫生,也在私營醫療機構繼續執業。(受訪者提供)

大腦對思考、情感等方面的謎樣掌控,令鍾維壽決心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去驗證這些謎團。他至今行醫三十多年,仍堅信科學論證,拒信怪力亂神,強調凡事別過早下判斷,幻覺幻聽很有可能只是疾病所致。

精神病是統稱,當中包括情緒病、思覺失調等。這些在感情、思想和行為上的病態,令患者深受困擾而影響日常生活。鍾醫生說:「情緒病是指抑鬱、焦慮、強迫性觀念、突如其來的驚恐突襲等。大部分其他病症的病人有病識感,會知道自己出現問題。可是,思覺失調患者則不會覺得自己有病,他們在腦筋上出現毛病,可能產生幻覺、幻聽、妄想等,認為所想的東西是真的。」

靈異絕不科學

對比其他病患,精神病患者所受的破壞是無形,皆因精神科不如內科有血糖、肝酵素等指數幫助臨床判斷,只能憑醫生經驗來斷症。

當有人提到幻覺幻聽,便較容易傾向聯想到靈異方面,以為撞鬼。他說:「每個人都有信仰,神是要尊重。但不是解釋不到,就歸類為靈異事件,只是未能解釋而已。如果我相信怪力亂神的話,那我所追求的知識便會被完全推翻,因為並無科學根據。」

鍾醫生無奈指,精神病患者不夠膽走出來向政府爭取資源,這重任只能寄望在醫生身上。(受訪者提供)

對比進行所謂的驅鬼捉鬼儀式,他更相信科學,如循醫學途徑尋求答案。「我不是即時否定,只是為安全起見,先排除腦科病變所引致的可能性。」

「不是單一地認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便覺得是幻聽,其實可以是錯覺。」他指不少人會混淆幻覺和錯覺。「在嘈雜的環境如宴會時,聽到有人叫我名字,這不出奇,可能是錯覺。或者去到好黑的地方,剛巧有人掛起一件衫和帽,便驚嚇的以為有人吊頸,這只是錯覺。」但他卻不否認一切,如在光天化日下,某人感到沿路有把聲音不斷跟着自己,又或是明顯地感到身體似被碰觸等,這些情況很明顯又經常出現的話,便要小心是幻覺。

鍾醫生笑說,精神科醫生斷症時,必須極度審慎,不能太快下定論,免得太容易標籤人。他說:「不能隨便判斷病人有妄想,就如前蘇聯,曾將異見分子指控為妄想症而監禁。精神病不可以成為器具被人利用,不可以隨便扣人帽子。」

抽絲剝繭尋真相

精神科醫生須從患者的言行思想等方面作出判斷,就如偵探般辨別真偽。如有位少年入院時說話好淡定,在病房內沒有任何奇怪的行為,但開口就說自己是那一位名人的私生子。「頭幾日我都被他騙了,他初時講話遏抑了躁狂的表徵,不會講得太快或者情節跳來跳去,但慢慢抑壓不了,才察覺整個故事都是他編出來的,這個是妄想。」

醫生要成為患者的最佳聆聽者,他說:「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一樣,聯想的內容也不一樣。如無受過教育的思覺失調患者,他妄想的內容好有可能是超自然的東西,一定有邪魔在身上,聽到古怪聲音對他發出指令等。如果是醫生患上思覺失調,他的妄想可能是當在幫人抽血時,會以為是教授在背後想做一些邪惡的實驗等。」鍾醫生分享道,即使病人分享的故事有多荒誕離奇,也要由同理心出發,以引導病人繼續說出來,以便尋找治療的契機和關鍵。

鍾醫生不禁慨歎,都市人的故事千變萬化,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些更是匪夷所思,他卻不怕變成情緒垃圾桶。他說:「我不是照單全收,病人是拋出情緒垃圾,但不是扔在我身上,我沒有接受他們的東西,只是去理解,從中找出他們的盲點,例如慣性看待事情極度災難化,久而久之變成焦慮等。」

事出必有因由

這些病人故事經歷讓鍾醫生更會接納他人,「不同人在不同境況,會作出不同選擇,可以再深度去包容。凡事不能太快下定論,每件事發生的背後定有因由,理清癥結所在,才有機會化解情緒問題。」

就如有人偷拍裙底被拘捕,不少人會直接貼上「變態」標籤作定案。鍾醫生認為若當事人不斷犯案便要留意,跟高收入人士高買成癮一樣。「有時要看多一點,不是表面看到的如此簡單。如他之前已有抑鬱症的狀況,很可能用這方面去尋求刺激。當成功了幾次沒被抓,就成了癮。」他認為這些人士背後都有處理不到情緒的共通點,更要深入了解,在醫治時找出導致不斷犯案的關鍵才最重要。

點擊圖片放大
+2

正名消除歧視

鍾醫生坦言,一直以來坊間對精神科都有獨特的標籤。「一班精神科醫生想改變精神分裂症的污名化,才創出『思覺失調』的病名。病名令人容易接受些,想患者及早求醫。精神分裂症會把人嚇退,不會承認自己有病,如果改為思覺失調,可能會有人敢於承認。」在2001年香港醫院管理局為消除歧視,將精神分裂症這個學名變為思覺失調。

提到污名化,定要為青山醫院平反,皆因不少人以為精神病嚴重就要入青山,加上電影、電視劇的渲染,予人一種「入得青山都唔少嘢」、「入咗出唔返黎」的錯覺。鍾醫生澄清一切只是地利之便。「其實只因患者住在新界西,精神病嚴重才入住青山,而港島區的嚴重病患者就入東區醫院。」他希望多做些有關精神病、情緒病的公眾教育,消除歧視之餘,也想患者及早醫治,因現時大多數個案已發展至中後期才求醫,情況嚴峻。

記者:劉妙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