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浸大中醫藥學院首次發現腸道内「活潑瘤胃球菌」 是腸敏感腹瀉的主要源頭

社會

發布時間: 2023/01/04 16:03

最後更新: 2023/01/04 17:47

分享:

分享:

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硏部助理教授王凱亮博士(右)、 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教授(中)及中醫藥學院博士後硏究學人翟李翔博士(左)。(林宇翔攝)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及識別人類腸道內的「活潑瘤胃球菌」,是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的主要觸發因素,患者只要減少攝取高蛋白及「苯丙氨酸」的食物如紅肉,就有助減少腹瀉症狀。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翔教授稱,研究團隊未來會繼續研究如何通過中藥治療改善腸道微生物結構,發展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的新療法。

研究團隊在約300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糞便樣本中,發現當中含有大量活潑瘤胃球菌,而這個細菌是主要產生苯乙胺和色胺。研究過程中發現,小鼠被餵食苯乙胺或色胺後,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主要症狀均有增加。苯乙胺或色胺是由微生物消化膳食蛋白時,所產生的微量芳香胺,與腹瀉症狀嚴重程度正相關。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助理教授王凱亮博士說,經研究後發現,苯乙胺和色胺通過激活微量胺相關受體(TAAR1),直接刺激腸道內的嗜鉻細胞產生血清素,誘發腹瀉症狀。研究團隊接著使用特定抑制劑阻止TAAR1被激活,並成功減輕腹瀉症狀。是次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Cell Host & Microbe》。

腸易激綜合症是常見的功能性腸病,特徵是大便不規律、腹部不適和腹帳。香港約有7% 成年人受該病症影響,而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是最常見的類型。香港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3人出現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每4宗個案就有1宗屬嚴重。目前西醫治療方式是以緩解症狀為主,並無根治方法。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楊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