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調查指46%兒童的負面情緒源自家長責罵 團體籲家長先聆聽後教育

社會 17:07 2023/01/15

分享:

分享:

女青年會籲家長先聆聽後教育。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調查發現,5成7兒童的負面情緒源自考試測驗壓力,亦有4成6兒童指是源於家長責罵。該會建議家長處理子女情緒時,不要急於查問原因,應善用身體接觸先讓孩子感受被家長接納,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感受。

女青年會於去年6月至8月以問卷調查1362對家長及其子女,發現兒童的負面情緒主要跟學業及家長態度有關,有57%兒童指其負面情緒源自「考試測驗壓力」,亦有46%指是源自「家長責罵自己」,而因「功課繁重」及「家長要求太多」的·也分別有38%及37%。

調查同時發現,受訪家長多表示會用正面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如93%家長指自己會聆聽孩子的感受,亦分別有88%及86%家長指會給予孩子抒發空間和讓孩子感到被了解,但並非所有兒童能夠接收父母的善意,實際只有55%子女指父母有聆聽其聲音及給予抒發空間,另也只有50%孩子稱父母有讓其感被理解。

類似情況的同樣發生於父母處理子女情緒時所說的話上,例如87%父母稱自己有跟子女說「你話畀我聽咩事」以安慰孩子,但僅49%子女指父母確有如此;同時若父母用負面說話教訓孩子,他們反而會牢牢記着,如35%家長指自己曾向子女說「你仲駁嘴?」,但卻有36%子女指父母曾說過此話。 

調查也發現,逾半家長認為「批評或教訓」能有效處理孩子的情緒,但實際有59%子女指聽到後感傷心,49%感失落,亦有46%會感憤怒;71%孩子均指期望家長可以聆聽其感受。

小雪媽媽(化名)憶述,女兒就讀二年級時兩人關係很差,因女兒溫習極不專心,其因而會責罵女兒「再咁落去,你連乞丐都無機會做!」。女兒事後欠缺自信,經常頭耷耷,她與女兒談話後才發現原來女兒一直記著此話及生她的氣,最後在親友及社工的輔導下,小雪媽媽開始調節自己對女兒學業的期望,改為專注培育女兒游泳的強項,並承諾不再出言侮辱,現時兩人每日均會互相擁抱,關係漸轉融洽。

女青年會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指,孩子較記得父母的批評及教訓是因家長即使正面處理孩子情緒,亦會藉機會教導孩子,並多採用說教形式,及不斷重複一些理論,孩子難免難感到家長的關心。

他建議,家長處理子女情緒時,先聆聽後教育,不要急於查問原因,應善用身體接觸,例如將孩子擁入懷中,讓孩子感受家長的接納,再用一些句子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感受,例如「我知道你好嬲好唔開心,我想陪你多一陣」或「我知道你嬲緊同發脾氣,我畀啲時間你平復心情先,之後我再聽你講唔開心嘅原因」等。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黃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