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膽固醇】疫下宅家少運動壞膽固醇急升 醫生:壞膽固醇是中風元兇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3/01/20 17:29

最後更新: 2023/01/20 17:31

分享:

分享:

壞膽固醇過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元兇。(iStock圖片)

本港抗疫逾千日終迎來生活復常,然而不少人壞膽固醇過高卻未見復常。早前「關心您的心」進行有關高壞膽固醇患者調查,發現患者的壞膽固醇水平在疫情下全面上升、未達理想水平比率更急增5成。心臟科專科醫生籲患者重拾健康生活,控制飲食、多運動,以及按醫生指示接受適切治療,以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水平。

膽固醇屬脂肪的一種,由肝臟製造的膽固醇佔了八成,其餘則從食物中攝取。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蕭頌華醫生(心臟科專科)指出:「膽固醇分好與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會加速血管內脂肪聚積、堵塞動脈,增加心血管病風險,更是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元兇。」

根據政府2014/15年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15至84歲人士中,高膽固醇血症總患病率近五成,情況令人關注。一般而言,壞膽固醇愈低愈好,理想水平是指數低於2.6(mmol/L),但對於曾患上心血管病人士則較嚴格,指數以1.8(mmol/L)為標準。

壞膽固醇指數全面上升

調查報告顯示,在967名18歲或以上、曾出現壞膽固醇過高的受訪患者中,有七成多人在疫情緩和時,曾未有緊遵飲食、運動及覆診建議,包括把握機會外出用餐、未能重拾運動習慣、把握機會外出吃高脂或煎炸食物,以及自行延遲膽固醇檢查。當中有三成半受訪患者在疫情下體重增加,整體平均增加1.5公斤;受訪者的壞膽固醇指數在疫情下全面上升,有四分一受訪者曾被醫生指出其壞膽固醇水平受疫情下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

就如現年68歲的Elaine,大約在20年前得知壞膽固醇偏高,更引發冠心病,要進行通波仔手術。其後為了控制膽固醇,她幾乎不外出用餐,當難以避免時,亦會要求飯菜走醬汁去油等。至於她最愛食的鳳爪也要徹底戒掉,因此類高脂食物是壞膽固醇的來源之一。

在疫情前,Elaine控制膽固醇的情況很理想,但在疫情下外賣食多了,即使點餐時已強調不要豉油、薑蓉等,甚至要求改炸為煎,但很多時買回家後才發現一樣滿是醬汁或油炸,在「買到返去無理由唔食,點都食一些」的情況下,她的壞膽固醇由初時的1.6升至2.1。

檢查前出貓造假指數

Elaine為了避免膽固醇檢查時不達標,引致加藥的問題,在檢查前個多月內特地改為一日一餐青菜配白飯,亦多食麥皮,最後壞膽固醇「成功」降至1.8。蕭醫生直指這「出貓」行為十分危險,皆因壞膽固醇過高患者的身體通常沒有任何警號,體重亦不一定反映壞膽固醇水平,往往至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病發才發現,卻為時已晚。

點擊圖片放大
+4
+3

雖然過半數高膽固醇受訪者有定期驗膽固醇習慣(平均每9.8月一次), 但七成受訪者在驗膽固醇前曾「出貓」,平均在檢驗前3.6星期開始節食或進食清淡食物、較平常勤力做運動、減少外出食飯等。可以預見,覆診時醫生根據「特別安排下」所得的壞膽固醇水平處方及調節藥物,或令所處方的藥物未能控制壞膽固醇,增加心臟病發或中風風險。

蕭醫生亦明白在疫情下,大家的生活習慣已經改變,要重拾運動確實需要強大意志力,他建議可先從散步開始,增加外出活動的機會,再循序漸進變成快步走。

新一代降壞膽固醇針藥

根據國際指引,壞膽固醇每降1%,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風險同時可降低約1%。部分患者認為單靠飲食及運動可控制壞膽固醇,但有研究指出,單靠飲食及運動分別只可降低5%及15%壞膽固醇;部分患者需配合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水平。

在治療方面,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翁思宇醫生(心臟科專科)指,現時常用的有降壞膽固醇藥,包括傳統口服藥物,如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膽酸解松酯藥物,以及注射的新一代藥物PCSK9抑制劑。他汀類藥物屬最常用口服藥物,但有可能影響肝功能,同時亦有研究顯示,僅約一半患者成功把壞膽固醇降低四成以上。翁醫生指,若患者持續使用他汀類藥物仍未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便要考慮調整治療方案,就如注射新一代PCSK9抑制劑如因利司然。

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逾3,000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或高風險患者,在接受最高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後,壞膽固醇水平仍然過高,但在每半年接受一次注射新一代PCSK9抑制劑,在相隔3個月的兩次注射後,可降低壞膽固醇達54%。翁醫生指針劑適合未能靠他汀類藥物降壞膽固醇水平及不想經常用藥人士,患者只需於每半年覆診時由醫生注射便可。

記者︰劉妙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