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醫生解說兩個精神科病房傳言真相 白色「啤房」+綁手綁腳打「懵仔針」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3/02/03 18:02

最後更新: 2023/02/06 09:00

分享:

分享:

行醫16年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君訥,透過訪問揭開「啤房」、「懵仔針」是甚麼一回事,也道出這科如何令她歷盡眾生百態。

對於精神病,香港人會戲謔為「黐綫」、「入青山」,歷久磨不掉的標籤,病人有病不敢言甚至諱疾忌醫。

正因為精神科病房一般不會開放參觀,或多或少增添了神秘感。其實精神病猶如人患上其他長期病般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行醫16年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君訥,透過訪問揭開「啤房」、「懵仔針」是甚麼一回事,也道出這科如何令她歷盡眾生百態。

小時候的陳君訥,愛與人傾偈愛觀察人,了解人家的看法、成長經歷與性格。「總之對人很有興趣。」因此自小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後來逐步走向懸壺濟世之路。高中選修理科,後經A-Level順利進入醫學院。

最新影片:

她說精神科是精神健康與心理學的學科,接觸來自各式各樣的人,各人有不同面貎與歷練。「工作上與不同的人傾偈,聽他們分享人生中不同的故事,是很特別的。有些事情自己沒有親身經歷,但通過深度交流知道人生可以發生這些事情,也會身同感受。」

愛觀察與了解人生百態,造就了陳君訥選了精神科作為專科。(曾耀輝攝)

耐性冷靜缺一不可

本科讀5年、一年實習加上6年的專科訓練,加上多年臨床經驗,陳君訥歸納從事精神科有3大條件:第一,必須有極大的耐性和冷靜去應付工作。「尤甚是處理兒童、青少年的個案,他們的表達能力、察覺自己發生何事的認知能力都不如大人那麼高,需要時間耐心的引導他們表達出來,有時在零碎的資料中如拼圖般拼合出事情始末。如我的家人見到我工作對待病人的耐心程度,他們一定難以想像。」她笑著說。​

第二條件,是有同理心,不是口口聲聲說「我明白你的想法」那麼簡單,同理心必須是立體。「人的想法很複雜,不一定是單一感覺,可以是多種感覺一湧而至,因此精神科醫生須有足夠的同理心,去理解在病人身上一堆如此多層次及矛盾的感受。」

有同理心之餘,醫生不能把自己深陷對方情緒之中,需要抽離一點去斷症,助病人走出困境。「因此不能太冷眼旁觀,也不能過於陷入情緒之中,精神科醫生這方面需要拿捏得準確。」

第三條件,是敏感。病人說出感受,除了有一雙擅於聆聽的耳朵,更要看對方的眉頭眼額,他的性格、反應、行為、動作,前言後語是否脗合,醫生對這一切都必須敏感。「我常認為,精神科是Science與Art的混合體,它基礎為醫療科學,腦結構、腦功能和傳遞物質等生理因素,但精神病的衍生不會單一是生理原因,心理和環境因素也有,這方面較接近Art。」

她慶幸在不同地方工作,都認識到一班好同事。(被訪者提供)

她深深慶幸能當上精神科專科醫生,用一雙耳朵聆聽不同人生故事,了解更多人性面貎,對個人成長也有裨益。「例如我聽到一個病人如何處理一件事,我也會從中思考,從他們的經驗中,我也得到成長。」這也是精神科吸引她的地方。

與其標籤   不如理解   

陳君訥謂,精神病人很在意別人目光和看法,原因是社會上往往標籤了這群病人——黐綫、發神經、病發時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平白無端打罵叫嚷等連串負面印象;抑鬱及焦慮症病人是應付不了壓力、看不開和軟弱的一群,類似標籤總是揮之不去。

標籤化令病人有無形壓力,認為罹患精神病是一件醜事,患上會感恐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忌諱不敢透露。「標籤方面近年是有改善,對比八十年代,停留電影《癲佬正傳》的印象,現在絕對好得多。完全無當然也不是,如現在仍有戲言:你是否青山出來?快些入青山啦!也仍有人會覺得看精神科醫生、接受輔導好大陣仗。」她期望大家對精神病有更多認知與了解。

精神科醫生如何診斷精神病?她解說,精神科與其他科一樣,治理時必須仔細、謹慎及耐心聆聽病人所說的病徵。「精神科不能單靠抽血化驗、或利用一些電子掃描儀器掃描出來,也難以如高血壓高血糖以儀器量度得出數據,精神科醫生要靠病人及家人報告、加上醫生觀察及綜合分析,成為診斷的重要基礎。」

至於如何衡量一個精神病人是否治癒,需要評估病人的病徵是否消除、整體功能(如工作及學業上表現、家庭崗位表現、興趣、與其他人關係)是否回復正常。

經過多年專科訓練,於2013年通過考核,取得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資格。(被訪者提供)

喜見病人痊癒圓廚師夢

最難醫的精神科疾病,陳君訥認為是腦退化,因為腦裏細胞及功能正在退化無法逆轉,藥物只可以使退化減慢或減少部分病徵,但未可遏止病徵出現。另外,抑鬱症、焦慮症、過度活躍症、思覺失調、躁狂抑鬱症等,現都有藥物可減少病徵,當病徵消退,功能就可以進步;加上心理治療可處理病徵背後的心理因素,令病情得到改善。

遇上病人用盡方法總是久醫不癒,陳君訥會感到擔心。「但會調節自己心態,用對的方法一直做下去。有時候,也要採用減法,一味加藥不是好事,藥物可能幫到部分病徵,某些情況下要選擇與一些病徵共存,不必盲目於100%斷尾,能正常生活到也可以。像近視不能斷尾,但需要眼鏡輔助視物的道理一樣。」

陳君訥行醫16年,難忘個案多不勝數,有一個過度活躍症及讀寫障礙的女生,中學時有兩年需入住醫院精神科,在病房規律的環境、藥物治療及心理行為輔導下,情況明顯有躍進。出院後,她向着廚師之路邁進,後來達成夢想,陳君訥有機會嘗過她的廚藝,吃進口中,心裏卻像打翻調味架五味紛陳,為她追夢成材感到鼓舞。之後病人結婚生女,帶著女兒探望她,病人能活出自己的人生,是當醫生最大的安慰。

點擊圖片放大
+5
+4

精神科病院病房真相

除了病人被標籤,精神科病房也有不少傳言,陳君訥一一解說:

傳言1——嚴重的精神病人會獨住全白色的「啤房」:「『啤房』數目不多,一間醫院約一至兩個,四周裝有保護的軟墊,不一定是全白也有可能是藍色,視乎物料而定。當病人有機會傷害自己、坐立不安或橫衝直撞,以及情緒極端混亂才會安排進入『啤房』。」

傳言2——綁手綁腳打「懵仔針」:「藥物需時發揮效用,病人於病發時有時侯極度忟憎、亂衝亂撞、自我傷害如頭撞牆或傷害到其他人時,為安全起見會有機會需穿上約束衣限制其活動,期間會有眾多監察,職員會定時檢測病人的整體情況,血壓、脈搏等等,如對方情緒穩定下來,會即時鬆綁。至於「懵仔針」是鎮靜藥物,可於短時間內讓情緒高漲、緊張和紊亂的病人穩定下來。」

記者: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