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社創 ‧ 社區4.0」比賽展開角逐 聚焦油尖旺區孕育社創項目

特約

發布時間: 2023/02/13 00:00

分享:

分享:

由花旗集團基金支持、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主辦的第五屆全港中學生「社創 ‧ 社區4.0」比賽的參賽隊伍,早前已完成了第一輪培訓,正密鑼緊鼓地準備計劃書和參賽短片。有別於一般的創科比賽,「社創 ‧ 社區4.0」比賽非常落地,每屆聚焦在一個社區,藉着連串的培訓和在地交流,讓同學對社區有更深入的了解,繼而利用設計思維為不同社區問題構思解難方案,而同學的參賽項目更有機會在社區中應用。社聯業務總監譚穎茜(Jessica)認為這個比賽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創科比賽,而是能夠加強學生與社區的連結,讓他們有一個深度的學習體驗。

過去幾屆「社創 ‧ 社區4.0」比賽已經帶領不少中學生深入中西區、九龍城區、北區和深水埗區。Jessica直言各區有不同的風土人情,社聯在策劃比賽時會和該區民政事務處、地區組織了解居民生活上面對的「痛點」。她舉例:「第一屆的中西區既有嶄新的屋苑,也有唐樓,人口構成比較特別;交通方面也有較多斜路。參賽學生就可以圍繞這些特點進行構思,例如如何便利長者生活。」

社聯及各個支持單位代表出席第四屆「社創 ‧ 社區4.0」比賽頒獎禮 。(前排左起:香港科技園轉化研發所副總監朱志賢、社聯業務總監譚穎茜、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黃昕然、花旗香港營運及科技部主管郭愛琼、社聯前業務總監蔡劍華)

參賽項目有機會落地應用

Jessica指過往幾屆的地區,如北區、中西區,未必所有同學都曾踏足過。同學透過培訓活動和居民交流,了解區內特色,增加與社區的聯繫。他們靈活運用STEM知識和設計思維,提出很多創新的解決方案,部分更獲該區應用,為整項比賽賦予更大的意義。

例如第二屆比賽圍繞九龍城區,其中獲「最受公眾歡迎大獎」的學生團隊就利用AR(擴增實境)技術創作虛擬移動展覽館,這個設計原型更化為實體,獲九龍城區一間非政府組織(NGO)綜合服務中心營運。Jessica分享:「九龍城區長者人數眾多,區內亦缺乏公共、文娛空間。學生的設計重現了九龍城區的舊面貌,除了讓公眾了解九龍城的變遷,更是為長者提供緬懷治療的輔助工具。」九龍城區近年的變化翻天覆地,這個虛擬展館也讓街坊重拾昔日時光,提升社區凝聚力。

學生在培訓活動期間會深入社區,了解風土人情。

合作夥伴眾多 全面解構區內痛點

今屆比賽聚焦油尖旺區,Jessica指區內有不少劏房戶、少數族裔居住,亦有鼠患問題,因此大會以多元文化共融、提升居住質素、改善公共衛生作為三大主題,參賽隊伍要選擇其中一個作為題目。除了油尖旺區的民政事務處外,社聯也邀請了多個地區組織、非牟利機構及專業團體等主持培訓,讓學生深入了解社區。

在實踐社創的時候,同學需要一些基礎認識及工具來輔助,因此社聯邀請了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學園、Good Lab好單位主持認識創科與設計思維的培訓,也邀請了社企香港卡巴迪聯盟、多磨建社、Foodcycle Plus,為同學分享在現實世界實踐社創的挑戰和考慮。另外,亦邀請了油尖旺區的民政事務專員,以及多個社區夥伴,包括新家園協會、關注草根生活聯盟、救世軍露宿者綜合服務、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等,就多元文化共融、提升生活質素、改善公共衛生等議題作分享及實地考察。

Jessica指社聯和很多機構也是好朋友,在了解到「社創 ‧ 社區4.0」的意義和目的也很樂意支持。香港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等合作夥伴更是由第一屆到第五屆也積極支持。「比賽的過程並不輕鬆,同學要參加培訓,然後提交計劃書,更會經歷社區投票日親身介紹方案及由評審團選出15隊入圍作品。我們會為入圍的隊伍提供資助和技術支援,由大學安排師友提供意見,支持學生將概念製作成原型實體。整個過程對學生的參與度有很高要求,這一個過程並不是單純的比賽,更是一種孕育,讓學生更關心和了解社區。」

今屆比賽聚焦油尖旺區,學生走訪了不同的唐樓,有助增加他們對比賽主題的了解。

設計思維幫助發現社創點子

受疫情影響,上屆比賽的部分活動改到綫上進行,Jessica認為氣氛較實體活動略為失色,幸而今屆隨着防疫措施鬆綁,培訓能以實體形式進行。同學能夠親身與油尖旺區街坊交流,親身與露宿者、少數族裔等人士接觸,更走訪了區內的唐樓、店舖和大廈。

Jessica分享,主持設計思維培訓的Good Lab好單位特別調整了培訓的內容,將幾天的工作坊精華濃縮到幾小時內。「設計思維是社會創新的好工具,同學在進行資料搜集時要運用同理心找出區內居民的痛點,然後構思想法,他們亦可以利用原型幫助驗證想法,利用快速測驗的方式,改善自己的計劃。其實同學也很聰明,只要提供多一些案例,他們很快就能舉一反三。」

透過與油尖旺區清潔工的溝通,同學增加了社區公共衛議題的認識。

投入參與 打造難忘學習經歷

除了各個社區夥伴的支持,比賽能夠成功,Jessica認為同學和老師的投入更是不可或缺。「我們提供了培訓,但同學天馬行空的想法,很多時候也需要學校老師從旁引導才可以化為實體。」

而過往參賽隊伍的用心更令Jessica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第三屆比賽獲亞軍的得獎隊伍,其項目的STEM元素未必是最優勝,但這組同學在社聯安排的走訪社區環節以外,主動多次到北區考察。「她們的項目原型是以蚯蚓生物濾池技術,解決寮屋村污水問題。這班女生主動走訪了北區超過10條寮屋村及河流,觀察和搜集資料。她們更發揮同理心,由北區鄉郊居民的生活出發,充分實踐了設計思維的原意。」Jessica希望今屆的參賽隊伍,也能夠透過比賽的各個環節,發揮自己的創意和同理心,在過程中全程投入,最終有所得着。

譚穎茜(Jessica)(左3)在過往幾屆也擔任過評審,從同學的報告中感受到他們的投入參與。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