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訪問】明愛胡振中校本改革推動軟硬件同步提升 中一收生增近兩倍吸20國學生
▲ 港島南區的明愛胡振中中學改革推動軟硬件同步提升。
近年香港學生人數持續下跌,令不少中學備受「縮班」困擾。置身港島南區的明愛胡振中中學於兩年前面對相同困境,時值新校長歐海健上任,聯同辦學團體及校內教職員同心協力,積極在設施以至校本課程等各方面推展連串改革,成功吸納來自20個國家的學生入讀,本年收到的中一入學申請表更錄得近兩倍的增長,其成功案例值得借鏡。
最新影片推介︰
提到「縮班」問題,歐海健校長指出,明愛胡振中中學作為津貼學校,難免亦受影響。兩年前他接任校長時,全校班級數目由最初的24班,縮減至現時只有12班,情況甚為嚴峻。「辦學團體與我們共同商討應對方法,力求延續這所學校作育英才的使命。審視學校的發展歷程及教學特色,我們發現學校具有一個獨特優勢,就是其地理位置相當靠近數碼港及香港大學醫學院,日常可安排學生前往參觀及交流,有助推動創科教育,以配合數碼新世代的人才發展趨勢。」
獲各界支持 逐步更新設施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歐海健校長稱,深明學校的環境與設施是培育學生的重要元素,因而踏出改革第一步,亦是由改善校園環境及更新校內設施開始。「很高興得到辦學團體的鼎力支持,社會上也有很多熱心人士提供資助,分階段為學校籌集了數百萬港元的款項,逐步落實各個改革項目。」
「由於學校附近沒有任何體育設施,故以往學生只能在校內籃球場踢足球,為改善有關情況,我們決定興建一個可供進行不同球類活動的人造草運動場。」歐海健校長坦言,最初工程報價達數十萬港元,對一間津貼學校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慶幸承接工程的公司明白該校服務的學生普遍來自基層,他們亦確實有此需要,因而願意額外作出資助,最終學校只須分擔人工費用。而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的「有心人」,正為學校改革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
設校本課程 著重創科教育
硬件提升固然重要,惟課程發展亦是學校改革的關鍵部分。歐海健校長指出,明愛胡振中中學置身南區,過去收生都以非本地學生為主,而隨着其校內設施不斷提升,吸引愈來愈多不同國家的學生前來報讀,廣及美國、荷蘭、法國、德國、尼泊爾、意大利、巴基斯坦、英國及肯雅等,故在課程上必須作出全面配合。
「不得不提學校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各級均設有英文班,以英語為母語的海外學生來此學習,很快便可適應。」歐海健校長闡述,在改革的過程中,該校創設了獨特的校本課程—「IFUTURE」,其課程內容涵蓋四大範疇,包括以「STEM」為基礎的創科課程、將運動與創科結合的課程、提倡從現實生活學習的「Real Life Learning」,以及媒體與溝通,藉此鞏固學校在着重創科教育的定位。
掌編程技術 化身世界公民
歐海健校長補充,該校在創科路上持續發展,在去年成為Apple Swift Coding Club的創始學校,並建立了SWIFT編程IMAC實驗室,以及本年成為了香港大學WEB 3.0全港6所先導學校之一,共同推展人工智能、元宇宙及NFT,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益。「我們更推出以對象為基層小學生的『造夢者』計劃,以及協助長者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的『科技無限耆』計劃,鼓勵學生透過學習編程幫助他人。」
與此同時,在不斷強調學習編程這個未來語言外,為實踐「Real Life Learning」的目標,讓學生擁有生活技能,歐海健校長表示,該校設立了「Cooking Studio」,內有焗爐及麵包機等烹飪設備,讓不少在家中從未進入廚房的學生,可透過學習煮麵、焗製麵包及曲奇,以及清洗廚具等,掌握日常生活技能。最終目標是培育學生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公民,具備可歸納為學校的縮寫「CWCC」的特質:因擁有機會而快樂(Cheerful)、擁有一顆熾熱的心去幫助別人(Warm)、懂得與人協作而取得成功(Collaborative)、積極自信面對人生(Confident),立足未來社會。
對於中一自行收生申請錄得1.8倍的增幅,歐海健校長直言,這個數字蘊含重大意義,反映學校的改革提升整體環境、學生表現及深化辦學理念,獲得家長及同學的認同。
學校發展須以學生為本,首要考慮是提供足夠機會讓學生發展所長,只要能夠達致這些目標,必然會得到家長的支持,他們亦會放心讓子女前來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