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護理】受傷位置影響治理方法 醫生解構傷口縫針注意事項
發布時間: 2023/04/26 19:11
上期簡介了三類常見傷口的處理和護理方式,今期會講解需要縫針的傷口有何注意事項。
除了受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外,受傷的位置也會影響治理方法。例如頭部表面較多血管,即使傷口比較細小亦可能需要縫針,以免流血不止;面部受傷同樣可大可小,需要小心處理,避免留下明顯疤痕。至於關節附近的傷口通常復原時間較長,膝蓋便是最佳例子,由於每天走路或坐下時膝頭經常屈曲,有機會拉扯傷口,影響其復原速度及令疤痕增生。
最新影片:
傷口深或要縫針 幼線針數較多 疤痕較不明顯
大部分較淺的傷口都可以自然癒合,但較長及深的傷口,特別是位於較多血管的傷口如頭部或面部、傷口不規則或有異物卡着,則可能需要縫針把皮膚組織縫合,讓傷口加快癒合和控制出血。
當傷口比較深,可能需要分層縫合。創傷型傷口最表面的縫合一般都會選用不可溶解的針線,好處是不會被身體分解,以免降低針線拉力而鬆脫,而且傷口癒合後可盡快取走,但病人要安排覆診拆線。如選用幼線縫合傷口,針數雖然較多,但好處是疤痕相對地不太明顯。
敷料有助康復減疤
縫針後可使用不同功能的敷料,有些可以止血清創、有些可以減低細菌感染等,減少併發症及疤痕形成。現時有各式各樣的敷料適合不同階段及情況的傷口使用,患者可聽取醫護人員建議,一般要在消毒無菌狀態下使用傷口敷料,如非必要,蓋上敷料後應盡量避免揭開。
不論傷口有否縫針,如康復過程中出現滲血、痛楚加劇、紅腫、傷口發熱、活動困難,或傷口有分泌物並傳出異味,甚至發燒,便應該及早找醫生再作檢查,確認是否有感染情況。
當傷口拆線後,見到表面皮膚已經復原,便可開始預防疤痕的護理,例如使用除疤膏或疤痕貼,直到傷口完全褪色和平伏。整個過程需持續數個月甚至一年,如期間發現疤痕異常生長,應該及早求醫。
個別人士的體質較易產生疤痕,例如傷口曾出現過蟹足腫(Keloid),更要小心護理疤痕,避免增生。而糖尿病患者、正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系統較弱人士,即使普通傷口都較容易受到感染,間接增加疤痕形成機會。心臟病、腦血管病患者所服用的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亦會增加傷口出血不止或傷口紅腫的機會,減慢傷口復原速度和增加感染風險。
首要清洗乾淨傷口
傷口受細菌感染是導致疤痕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最初處理時,清洗傷口的步驟非常重要。特別是一些因動物咬傷引致的傷口更易受到感染,很多時都要處方口服抗生素,醫生亦會小心判斷傷口是否需要即時或延後縫針。 謹記皮膚傷口只可反映最表層的傷勢,皮膚以下的器官在受傷過程中有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例如骨折或腦震盪。醫生會審視患者整個受傷過程,以安排合適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有需要時或會安排X光、電腦掃描或其他影像檢查,若發現腦出血或骨折會安排其他專科跟進。
撰文 : 游華漢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