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與教育大學合作引入校園壁畫新概念 中華基督教會三校同心推動藝術教育

升學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7/28 17:07

最後更新: 2023/07/28 18:11

分享:

分享:

走進各中、小校園,或多或少都會看到一些色彩奪目、趣味盎然的壁畫,但其實這些壁畫除了有裝飾作用外,原來還可以兼具教育意義的呢!中華基督教會屬下的蒙黃花沃紀念小學、何福堂小學及譚李麗芬紀念中學,近期就與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舉辦了一連串的壁畫活動。在逾百名師生、家長、長者及教會義工的共同努力下,於學校製成一幅幅以香港特色地標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壁畫,藉推動藝術教育,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香港文化。

影片推介:

教大09年起推「藝展計劃」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於2009年獲本地企業慷慨捐贈,推行「視藝教育及社會發展計劃」(簡稱「藝展計劃」)資助活動,鼓勵師生將藝術教育知識帶入社會,達致關懷社會民生和承傳香港文化的目的。

教大學生、該計劃統籌王國誠表示,榮幸獲導師邀請參加此計劃,憶述曾在教兒童畫班時,驚見不少兒童對香港著名建築並不熟悉,期望日後擔任老師時,能將在課程中注入香港文化給學生,為文化傳承出一分力。

王國誠先生在機緣巧合下,與熱心推動文化藝術的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鄭家寶校長認識,並向她介紹「牆中文化活起來」這項活動,希望可透過壁畫創作,以藝術教育提高新一代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讓他們更了解和欣賞到香港這個富有特色的地方。鄭校長不但支持我們的計劃,還幫忙把計劃推介給其餘兩間友校,希望可有更多參與者得益。

壁畫製作與科技(AR)結合 傳揚香港文化

該活動於去年12月開始籌劃,顧問是教大Professor Laurence James Wood,3間學校在選材上均加入了香港特色元素,其中兩間小學所選題材較直接,以實體物如建築、交通工具、居住環境為主題;中學則選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活動中更以壁畫和科技(AR)來傳揚香港文化,包括壁畫填色練習和AR應用工作坊等。

蒙小: 活動體驗中學習 家校合作中成長

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的主題十分特別,是分別揉合了教大原訂的「香港特色建築和交通工具」及學校圖書館本有的「海洋主題」,畫中有天星碼頭、鴨靈號、中華白海豚、大澳棚屋等既具香港特色又與海洋有關的素材,另又增添了幾個正在享受閲讀樂趣的小朋友,為學校圖館外牆的這件新衣添上了不少色彩和趣味。是次活動共有數十名師生、家長和教會義工積極參與,因為壁畫面積較大,需時較長,過程也較辛苦,但同時亦讓大家體驗到團結的力量。

點擊圖片放大
+10
+9

壁畫繪畫前,教大先與學校合作舉辦了一場名為「進入壁畫的世界」的壁畫體驗工作坊,目的除了讓參加者明白是次活動的目的、本港壁畫的發展概況和它的一些製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介紹了學校壁畫中各項香港文化元素,讓參加者除了學到壁畫知識外,還了解到壁畫背後的意義及其價值。

是次工作坊最令圖書館主任譚麗萍老師印象深刻的,除了有Professor Laurence James Wood的親臨指導,就是學生及家長們的驚喜反應。他們在工作坊中每組需為一張模擬的壁畫組件上色,就像各只擁有一張硑圖,卻毫不知全貌如何,但當組件併在一起時,一幅完整的「大澳棚屋」圖就出現了,大家頓時明白到自己剛才工作的意義,成就感滿滿的。

在壁畫將近完成時,他們又舉辦了另一個把擴增實境(AR)科技結合藝術的工作坊,名為「本土文化動起來!」深受學生歡迎。在譚老師講解壁畫與社區的關係後,負責該計劃統籌的呂老師和視藝科的梁老師便共同引導參加者,逐步學習如何利用APP在壁畫中的一些如海豚和鴨靈號等具象文化元素中,加入自己的創意色彩和圖案。在創作的過程中,參加者已表現得興致勃勃,到最後把作品投射到壁畫上時,還能加入拍照和互動,氣氛更是沸騰起來。活動讓他們學到了新的技能,也令他們進一步認識到香港的文化特色。

何小:豐富學生學習歷程 促進親子關係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亦參與是次活動,該校許綺雯主任表示,學校重視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為學生提供不同平台以培養學生才能,獲悉此活動不僅可學習壁畫上色技巧與知識,更能從中認識香港文化特色。

何小壁畫主題是探討本土建築文化,以具香港代表的建築物作為主線,當中有纜車、鐘樓、金紫荊廣場、凌宵閣等。許主任稱,是次項目舉辦為期4天的親子藝術活動,活動分成兩部分讓更多學生及家長參與,包括壁畫活動及電子繪圖工作坊,何小尹校長、學校教會趙宣教師及老師們也一同參與。

點擊圖片放大
+11
+10

許主任表示,師生、家長們先透過工作坊認識這些建築物的建築特色,探討建築背景,並從其外型、用色作欣賞,以及學習上色技巧,之後學生及家長便分組為壁畫上各種色塊。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能將所學應用於視藝課堂中,不僅擴闊視野,更能豐富學習歷程。

完成壁畫活動後,學校也安排電子繪圖工作坊,讓學生及家長們認識是次主題的文化意義。教授使用iPad 繪畫象徵本土文化的事物,大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版本的文化象徵圖象,並透過應用程式即場掃牆上指定的圖案,其創作的電子圖案便會「彈」出來,造成有趣的視覺效果。這活動讓即使沒有參與上色部份的學生及家長們,也可透過自己的電子繪圖成為壁畫作品的一部分,猶如置身其中。

許主任稱,是次活動學生與家長都積極投入。家長向校方表示,很欣賞學校能提供機會讓學生與家長一同參與,促進彼此的親子關係,不但能培養學生與人合作,更能培養其自律守規,提升自信。

譚李麗芬紀念中學: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 促成長幼共融 創造社會資本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亦參與是次活動,該校視覺藝術科主任申玉超老師表示,是次活動吸引到學生、家長、譚李麗芬長者學苑長者,以及教大學生共約50人參與。申老師稱,非文化物質遺產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亦可配合中文科及歷史科的課程內容,故想透過此活動,讓同學有更多認識。是次題材來自2017年康樂及文化事物署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部分項目,包括粵劇南音,男女造型,以及粵劇南音的樂器,包括琵琶、二胡等;壁畫中還有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揮春、炮仗、書法;港式奶茶製作,小食、砵仔糕、蛋撻,盆菜、涼茶及花燈紙紮。

點擊圖片放大
+10
+9

壁畫由創作到繪製完成,揉合了大學生、中學生、校長、長者和家長的創作。壁畫先由教大學生以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設計壁畫草圖,再由選修視覺藝術的中五學生加入修改意見,當中為了展現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風貌,更在麒麟身上加入校名及紙紮部分加入本校學生,令壁畫別具特色,也增加學生的擁有感及投入感。

申老師坦言,部分學生對繪畫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次壁畫繪製不限制於畫紙大小,可於牆上大揮畫筆,畫錯也可修改,既使學生產生好感,亦鼓勵他們放膽嘗試;家長亦對活動甚表欣賞,邊畫邊和學生及長者交流;而長者們對非物質遺產更瞭如指掌,土生土長的他們無不「想當年」,談論有名氣的粵劇名伶偶像、那款中西點心美食好吃、「熱氣」飲甚麼涼茶及過年習俗等,活生生的上了一堂文化歷史課。

長者學苑院長更就是次活動製作短片詳細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整幅壁畫用了三星期完成,家長學生長者們均表示那份滿足感及成功感非筆墨所能形容!

透露一個小秘密,壁畫中的二胡其實是甄校長和長者一起創作的作品。繪製期間,一位深諳二胡的長者說牆上的樂器不似二胡,並與身旁一起畫的校長、學生及家長解釋二胡的結構,校長細聽後,便與長者一齊親手再繪製。這確實體現了社區共融的美妙!

「藝展計劃」著重「知識轉移」能力的培養,中華基督教會此次參與計劃的3間中小學,正正是透過鼓勵師生及家長參與計劃,學生可將視藝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壁畫上,再吸收壁畫背後的文化、發展創意、創新與應用,最後回饋社會;家長的參與也促進親子關係,從樂學樂玩中一起學習,傳承香港文化。

【爸媽必Follow】全新TOPick親子IG現已推出!立即睇︰https://bit.ly/3BN0C4s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用App換獎賞︰https://onelink.to/keyuqm

記者:黃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