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機智醫生生活》醫院六人幫Band中作「樂」 以音樂傳愛冀關注高膽固醇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23/09/08 13:37

最後更新: 2023/09/08 14:11

分享:

分享:

音樂是傳遞感情的最佳媒介,就像人氣韓劇《機智醫生生活》中的醫院五人幫一樣,在劇中經常夾band玩音樂,除了為生活減壓外,更多是透過音樂紓解快樂與悲傷的情感。原來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一隊由6位醫護人員組成的樂隊「Hurdles and Friends」,包括謝德新醫生、蔡文俊醫生、胡曉峰醫生、劉業光醫生、蔡中銘醫生和已退休的崔立德護士,他們每天過着衝鋒陷陣的醫院生涯,當卸下白袍的一刻,換上便服背起樂器,忘我地演奏,希望透過音樂表達醫護工作的使命,同時以歌傳愛。最近更推出改編歌曲《摯愛常在》,冀將關注高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訊息傳遞給大眾,這份熱血和心思非常值得敬佩!

改編歌曲《摯愛常在》向大眾傳愛 同時為醫護人員打氣

這首改編歌曲《摯愛常在》由心臟科專科醫生謝德新醫生填詞,他眼見很多人忽視高膽固醇對健康的影響,即使醫生和護士經常苦口婆心提醒市民及病人,但仍有不少人未理解高膽固醇的危害。因此,便想到利用音樂的力量將這個重要訊息傳達給更多人。謝醫生表示︰「其實醫生改歌並非新鮮事,很多時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人事、感受等都想用創作表達出來。我們雖然未有能力可以創作歌曲,只是有感而發改編歌詞,但亦希望透過一字一句推動市民關注和管理他們的膽固醇水平。」

此外,謝醫生指歌詞亦為堅守崗位、隨時候命的醫護人員打氣。當中一句「睡在夢內都飛趕,日日夜夜也為心腦設想」,正正表達心臟科及腦科醫生的無「休」工作。謝醫生回想以往在公院工作,除了要在日間辦公時間照顧病人外,晚間還需要輪流在醫院當值,24小時候命照顧急症入院病人,隨時候命搶救心臟科病人,身兼專科及內科醫生多重的工作。謝醫生表示雖然每次被急召回醫院也非常奔波,但總是有一份使命感讓他們想趕快回去,爭取時間搶救病人。

心臟科專科醫生蔡文俊醫生續指︰「我們要與時間競賽,愈遲到就會影響病人的安危,尤其急性心臟問題隨時奪命,若能趕及幫到病人渡過危險,不但拯救到一條生命,更會有很大的滿足感。」近年,腦科醫生也加入24小時候命行列,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胡曉峰醫生表示︰「中風的治療時間限於黃金4小時,就如蔡醫生所說被急召回去是相當疲累,但每一次都非常有衝勁,為的是希望盡快趕到醫好每一位病人。」

樂隊Hurdles and Friends 由6位醫護人員組成,包括(左至右)胡曉峰醫生、謝德新醫生、劉業光醫生、蔡文俊醫生、蔡中銘醫生,已退休的崔立德護士因有要事而未能到場接受訪問。

藉着音樂為大眾「洗腦」 植入關注高膽固醇訊息

另一方面,醫生努力救人,加上現時治療心臟疾病和高膽固醇的藥物眾多,為何還有這麼多人患病?謝醫生慨嘆,這些都歸咎於最根本的教育問題,他說︰「應該是在未病發前教育大眾提高對高膽固醇的關注度,以及教授大家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謝醫生認為音樂是最容易令人「洗腦」,於是決定改編歌曲,利用音樂帶出關注高膽固醇的訊息。骨科專科醫生劉業光醫生表示︰「我認識謝醫生11年,從未遇過一位醫生對歌詞如此敏感,你和他聊天,他也可以用一首歌去回應你,很有天分。」謝醫生聽後笑言若以填詞當正職恐怕「無飯開」,他續指︰「其實之前Jam完歌後覺得首歌不錯,然後有感而發想到一句新詞,慢慢便創作了整首歌詞。」謝醫生表示,夾band和做醫生一樣講求team work,每個人都負責不同的崗位,互相包容和配合,才能「Jam」出好的效果。

  • 謝德新醫生在樂隊中負責結他和主音,他無論對治病和音樂都充滿熱血,希望靠小小力量令社會有多一點改變。 劉業光醫生卸下醫生袍後是型格「鼓佬」,與平日嚴肅的醫生形象形成強烈對比。 斯斯文文的蔡文俊醫生也是位結他手,背起結他後忘我地演奏,就像為每一位病人診治般投入。
  • 點擊圖片放大

    問到各位醫生最喜歡哪一句歌詞,謝醫生首先表示︰「句句都很喜歡,但若要選最喜愛會是第一句『走些少也要喘氣,在梯級嘆每口氣,似要嚐年華已老的𤓓味』。因為遇過很多病人上樓梯或急步行會覺得氣喘,但他們認為只是年紀大沒有甚麼大不了,其實有機會是冠心病的先兆,勿掉以輕心。」而胡醫生、蔡醫生均表示︰「最喜歡最後一句『一家人,同行到老不靠運氣』。」劉醫生則喜歡「膽固醇,從性命裡面偷走摯愛」。

    麻醉科專科醫生蔡中銘醫生表示︰「非常感激謝醫生凝聚了我們幾位來自不同科目的醫生,大家都對音樂有熱誠,希望藉着音樂傳遞健康訊息。歌詞中最有趣是『HDL(好膽固醇)確有多美,LDL(壞膽固醇)怎可不理』,這兩句巧妙地融入了醫學專有名詞,簡單一句歌詞就能告訴大眾好壞膽固醇的訊息。」他續指,健康的資訊對大眾來說,從來都是很難吸收的議題和訊息,因此,希望藉着音樂,將這些訊息更容易植入每一位市民的腦海。

    注意高膽固醇零病徵 「病」發不可收拾

    謝醫生表示︰「大部分人都忽略高膽固醇的重要性,要知道高膽固醇是沒有病徵,到發病時很可能是心臟病或中風,所以應在發現高膽固醇但尚未病發時及早治療。」 據衞生署早前發表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的第二部分,調查發現,慢性疾病在香港15至84歲人口中仍然普遍,其中,高膽固醇血症是最多人患的慢性疾病,佔51.9%。然而,每年全球超過400萬人因為膽固醇併發症而死亡,而四份之一的心腦血管病死亡個案,也跟壞膽固醇有關。謝醫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應加強大眾了解高膽固醇的重要性,若發現膽固醇偏高,而未有併發症出現,應盡量控制飲食,但若已經發病,最好聽從醫生建議並服用藥物,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指數。

    急促節奏的生活和飲食文化的變遷,是導致高膽固醇的普遍問題。為了預防高膽固醇,應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要均衡、多做運動、減少煙酒攝入等,同時每年定時檢查身體。若不幸驗出壞膽固醇指數偏高,則須要利用藥物治療。現時最廣泛採用他汀類藥物,是一種降低膽固醇的藥物,通過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降低膽固醇水平。謝醫生表示,普遍人對西藥都存有不少誤解,認為會有不少副作用,甚至「有毒」,而寧願進食坊間某些補品或補充劑,其實現時的藥物不但種類多,而且非常有效,所以希望大眾提高對高膽固醇相關的認識。

    一班充滿熱忱的醫生,工餘時間也不忘創作歌曲向大眾傳遞健康資訊,為的是希望人人都提高警覺,保持身體健康。在此,感謝所有醫護人員每日疲於奔命,一直守護香港人的健康。